借問古來誰得似?野心應(yīng)被白云留
◎戶力平
近日,位于東城區(qū)崇文門外大街磁器口的“曹雪芹故居紀(jì)念館”開館。有關(guān)曹雪芹在北京的居住地傳說較多,其中在京西的落腳點就有十余處,如海淀正白旗、法海寺、門頭村、北辛莊、四王府、北溝村、臥佛寺、峂峪、白家疃,石景山五里坨、慈善寺、雙泉寺、謝草池、福壽嶺等。為此,筆者對幾處多有傳聞之地進行了尋訪,頗有情趣。
著書正白旗,死后葬于地藏溝
正白旗位于西山東麓的香山腳下,即國家植物園北園內(nèi),為清代西山健銳營左翼四旗之一。
從國家植物園南門入園,沿著林蔭道,不多時便來到曹雪芹紀(jì)念館,這里便是傳說中曹雪芹家道中落后,先住在城里,后搬到西山正白旗的居住地,他在此開始創(chuàng)作《石頭記》(即《紅樓夢》),死后葬于該村東北面的地藏溝。
紀(jì)念館的朋友介紹,早在20世紀(jì)60年代,紅學(xué)家周汝昌、吳世昌、吳恩裕等就曾到香山一帶采訪。當(dāng)?shù)乩先艘灿胁苎┣墼谇《?1755年)以前居住于四王府西邊正白旗、門前有棵大槐樹的說法。早年間在香山地區(qū),人們還根據(jù)《紅樓夢》中的人物、故事編成單弦、蓮花落、子弟書、打夯歌、八角鼓子等民間曲藝自演自唱。
1971年4月,居住在正白旗39號的舒成勛維修房舍時,在西耳房的西山墻上發(fā)現(xiàn)了一批詩文墨跡,其中有“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有,疏親慢友因財絕義世間多”的題壁詩,與傳說中提到的詩文很相似,引起史學(xué)界、紅學(xué)界、文物界的關(guān)注。經(jīng)考證,有人認為這里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寫作《紅樓夢》的地方。也有相當(dāng)多的人持懷疑態(tài)度,他們逐條考查了題壁詩的出處,得出都是轉(zhuǎn)抄古書中的結(jié)論,并對“故居說”予以否定。此后的40多年間,對“故居說”的爭論一直沒有中斷,至今也無定論。
1983年4月,在正白旗39號舊址興建了曹雪芹紀(jì)念館(原擬稱“曹雪芹故居”),展出與曹雪芹傳說相關(guān)的物品以及《紅樓夢》所描述的實物仿制品等,由此成為“紅學(xué)”愛好者的尋訪之地。
而今,曹雪芹紀(jì)念館門前確有三棵古槐,其東側(cè)的“歪脖槐”甚是奇特,與傳說曹雪芹家門前的古槐頗為相似。
在紀(jì)念館內(nèi)參觀后,我便向西北而行,去探尋距此不遠,也是傳說中曹雪芹在西山落腳地之一的北溝村。
居于北溝村,時常尋游櫻桃溝
步行20多分鐘,便來到臥佛寺西側(cè)的北溝村舊址。之所以稱其為“舊址”,是因為該村已消失,而今是植物園的梅園和西山實驗林場臥佛寺分場所在地。
據(jù)紅學(xué)家周汝昌考證,曹雪芹曾住在臥佛寺附近的北溝村。1963年出版的《曹雪芹》和《紅樓夢新證》都認為其京西的居住地址在臥佛寺西南的北溝村:“曹雪芹當(dāng)時的故居附近曾有成片的竹子,這倒是一個很好的線索?!?/p>
筆者訪問過一位曾居住在北溝村的徐姓老人,他介紹了一些曹雪芹暫居于此的傳聞。據(jù)說曹雪芹每天著書,吟詩作對,總是離不開酒。自南京遷居北京后,他的家境十分貧寒,所以常付不起酒錢,只好賒賬。他不但文章寫得好,還善于書畫,最拿手的是山水畫和畫扇面。有時叫村里酒鋪掌柜找來紙墨,隨手畫幾個扇面,叫他拿去換些銀子,算是抵了酒錢,所以在香山一帶提起曹雪芹嗜酒,有“賣畫錢來付酒家”之說。
北溝村的西北面是櫻桃溝,古跡眾多,而水源頭的元寶石和石上松是兩處奇觀。據(jù)傳曹雪芹在北溝村居住時,時常到櫻桃溝里尋訪古跡。他觀“石中松”生出靈感,在《紅樓夢》中寫出了賈寶玉和林黛玉“木石姻緣”的愛情故事。
北溝村東側(cè)是古剎臥佛寺,傳說那座建于清乾隆年間的琉璃牌坊,就是《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游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的原型,而臥佛寺中的行宮院、藏經(jīng)樓、娑羅樹等也在《紅樓夢》中有相應(yīng)的描寫。因此,臥佛寺便成為一些“紅學(xué)”研究者所認同的《紅樓夢》背景地。
北溝村落散布在山溝兩側(cè),村民大多姓徐、姜。1993年以后因北京植物園擴建,村民遷出,村落消失,而今已無蹤跡可尋。
暫居門頭村,與酒鋪掌柜為摯友
門頭村地處香山南麓,是京西一個頗有名氣的古村落。明代《長安客話》稱:“下碧云循故道而南,約十里許,曰門頭村。蓋此地為西山門徑,故名?!鼻宕度障屡f聞考》也有“門頭村在今靜宜園東南二里許”的記載,而今村落已消失,地名被沿用。
從國家植物園到門頭村有直達公交車,不到20分鐘,我便抵達了門頭村站。
下車東行百余米左轉(zhuǎn),是一條梧桐樹掩映的大道,向北而行,便是門頭村。
1961年北京市文化局調(diào)查曹雪芹西山居所與葬地時,曾得到一條線索,認為曹雪芹一度住在北辛莊。紅學(xué)家吳恩裕先生尋訪中又聽門頭村的老人說,曹雪芹住過門頭村。
《曹雪芹西山足跡考略》中列舉了十余處曹雪芹在西山一帶的疑似居住地,門頭村是其中之一:“門頭村緊鄰西山健銳營右翼營房,是旗營官兵及家眷經(jīng)常購物之地,曹雪芹對門頭村、北辛莊、禮王墳一帶較為熟悉,時有走動,民間早有關(guān)于他在門頭村居住的傳聞?!?/p>
在門頭村附近尋訪了近一個小時,不見任何古村落痕跡,只能依據(jù)“門頭村路”大致確定古村落所在的位置。
80多歲、世居門頭村的曹先生告訴我,據(jù)傳曹雪芹在門頭村斷斷續(xù)續(xù)居住了三個多月,是住在一位與他同在右翼宗學(xué)里任職的同事家中。這里遠離京城,格外清靜。曹雪芹尋訪過村落周邊的許多古跡,而村南面的禮王墳一帶,他探訪過多次。乾隆年間門頭村有家“杏花春酒館”,掌柜的姓楊,山西人,所出售的酒為自制陳釀,醇香四溢,許多人慕名而來,曹雪芹也慕名前往。這酒館的楊掌柜上過幾年私塾,識文斷字,好看古書,還寫得一手好字,很快和曹雪芹成了好朋友,所以曹雪芹一有空就到酒館里來,談天說地,聊古論今,還把寫好的書稿拿給楊掌柜看,聽他的見解,由此二人成為摯友。
記憶中的門頭村,是一個很大的村落,主街為東西走向,沿街店鋪眾多,曾有三義廟、五圣庵、真武廟、鐵關(guān)帝廟、曹家廟等,村外有菜地和果園。20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為四季青公社門頭村大隊,而今村落與農(nóng)田均已消失。
出家北法海寺,還俗之后著“紅樓”
門頭村西面不遠處的萬安山上,有一座法海寺,傳說是曹雪芹出家、悟禪的地方。
北京西山有兩座法海寺,一座位于石景山模式口,另一座位于海淀香山南麓,一南一北相距數(shù)里,故以其所處方位,將模式口法海寺俗稱為“南法海寺”,香山法海寺俗稱為“北法海寺”。
傳說曹家被抄后,曹雪芹隨家人從江寧(南京)遷回北京,幾年后看破紅塵,在北法海寺遁入空門,并拜寺內(nèi)的一位老僧為師。老僧了解了曹雪芹的身世后,對其多有開導(dǎo)。一年后曹雪芹領(lǐng)悟禪理,得以還俗,并開始創(chuàng)作《石頭記》,“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終于寫成。雖然此說未見史籍記載,但給法海寺增加許多傳奇色彩,由此也引起紅學(xué)界對此地的關(guān)注。
1964年10月,老舍先生在京西門頭村體驗生活時,也曾到法海寺尋訪,并賦七律一首,其第三句“金玉紅樓終是夢”后面注釋:“父老傳言,曹雪芹曾在附近北法海寺出家為僧?!?/p>
1991年9月11日,時年73歲的著名紅學(xué)家周汝昌在友人的幫助下,上山考察北法海寺,并憑吊曹雪芹,記有《萬安山訪古剎》。
到法海寺尋訪,幸有該寺的朋友為引導(dǎo),并向我介紹了該寺的歷史與趣聞?wù)乒?,其中說到曹雪芹出家的故事,頗有傳奇色彩。
他介紹說,法海寺是在元代弘教寺舊址上于清順治年間興建的,民國時已破敗,后毀于戰(zhàn)火,但仍有一些建筑。因疏于管理,逐漸荒廢,最后只剩下一座山門,幾通石碑及柱基、柱礎(chǔ)及殘墻、亂石及古木,直到2016年才得以復(fù)建。而傳說當(dāng)年曹雪芹就住在寺內(nèi)南側(cè)禪房里,每日里打坐清修,十分虔誠。
在寺院里走走停停,尋訪了一個多小時,除了整體格局沒有改變外,多為新的建筑,古跡極少。但尋訪于此,收獲頗豐。
小居福壽嶺,尋訪古剎禪林
福壽嶺位于京西石景山區(qū)中部,既是一座山嶺之名,也是一個古村落之名。
據(jù)《北京市石景山區(qū)地名志》載:“福壽嶺原名掃鼠嶺(掃鼠即松鼠)。1930年(實為1923年)前后,美國人在北京開辦同仁醫(yī)院,同時在此地修建了一所療養(yǎng)院,并將掃鼠嶺改名福壽嶺?!逼鋵崱案蹘X”之名明代已有,與福壽禪師有關(guān)。
乘489路公交車到福壽嶺站,下車后卻不見村落,向過路人一打聽,方知村子早已拆遷了。在此尋訪了20分鐘,只有公交車站牌上的“福壽嶺”和一塊“福壽嶺南路”的路牌,大致能確定“福壽嶺”所在地。尋到一處工地,只見一塊藍底白字的牌子格外醒目:“一號線福壽嶺站”。向一位建筑工人詢問后得知,這就是正在改建中的地鐵1號線福壽嶺站,預(yù)計明年底建成。
據(jù)傳,曹雪芹自雍正六年(1728年)由江寧回北京后先是居于京城,住在今磁器口十字路口東北角原稱蒜市口的一處老宅,后遷至西郊。最初住在藍靛廠鑲藍旗西面的兩小間營房里,但沒多久就發(fā)現(xiàn)旗營的房子狹小,人聲嘈雜,終日迎來送往,實在靜不下心來寫書,便想另找地方。半年后,經(jīng)他父親一位故友的介紹,從火器營搬到了香山健銳營,后又經(jīng)友人介紹,夏日時節(jié),在西山腳下的福壽嶺暫住了三個多月。
曹雪芹暫住于福壽嶺村北面山腳下一戶人家,每日里只是讀書、寫作,天氣晴好時,便到附近的法海寺、承恩寺、八大處尋訪,結(jié)交了不少高僧。臨近九月,天氣變涼時,又搬回香山健銳營。
1935年,作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之弟、著名教育家張伯岑的得意弟子曹漢奇因患脊椎結(jié)核,在福壽嶺同仁療養(yǎng)院養(yǎng)病。端木蕻良曾到此探望,并在福壽嶺一帶尋訪有關(guān)曹雪芹的傳聞,多年后他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曹雪芹》。據(jù)說書中有的情節(jié)就取材于曹雪芹在福壽嶺的傳聞。
隱居謝草池,傾心著“紅樓”
曹雪芹逝世之后,其好友內(nèi)務(wù)府漢軍旗人張宜泉曾賦詩《傷芹溪居士》,其中有:“謝草池邊曉露香,懷人不見淚成行。”由此有研究者認為詩中的“謝草池”為曹雪芹故居所在的地名。也就是說,找到“謝草池”,就等于找到曹雪芹故居了。但“謝草池”在何處,紅學(xué)界也是眾說紛紜。
周汝昌在《文釆風(fēng)流曹雪芹》中認為在“黃葉村”以外,曹雪芹應(yīng)有另一處住地——“謝草池”,而“謝草池,并非用典,是實有其地”?!叭魜淼狡狡律?,則張宜泉吊雪芹詩中所說的‘謝草池’,便有了些著落?!彼J為,曹雪芹離開北京城以后,從“健銳營一帶”,“至翠微山一處人跡罕至的‘秘’境”,在那里結(jié)廬而居。而“謝草池這處最后之‘藏修地’,只有張宜泉一人曾來造訪與憑吊”。
周先生對“謝草池”所在的位置,劃出了大致的范圍,即今石景山八大處附近。由此有研究者經(jīng)過深入研究后,發(fā)現(xiàn)“謝草池”這個地名始見于元代文獻。元泰定元年(1324年)進士、翰林編修、大都宛平(今北京)人宋褧賦有《平坡訪謝草池作》詩二首。
由此分析,“謝草池”應(yīng)在石景山八大處一帶。曹雪芹病逝后,張宜泉來到曹雪芹故居,久久流連于謝草池,并賦《題芹溪居士》詩:“愛將筆墨逞風(fēng)流,廬結(jié)西郊別樣幽。門外山川供繪畫,堂前花鳥入吟謳。羹調(diào)未羨青蓮寵,苑召難忘立本羞。借問古來誰得似?野心應(yīng)被白云留!”詩中所述景致,正是謝草池之風(fēng)光。
在石景山地圖上查找了多時,未見“謝草池”之名,于是到八大處附近尋訪半日,也未收集到有關(guān)“謝草池”的信息。但有一位老者告訴我,說“謝草池”為雙泉寺。
乘公交車到黑石頭站,下車后東行約3公里,便來到萬善橋西側(cè)的雙泉寺。這是一座被修葺一新的寺院,但尋訪一個多小時,沒有尋到與曹雪芹有關(guān)的遺跡。向一位老人詢問“謝草池”時,他說好像就在這附近,現(xiàn)在已消失了。
蟄居五里坨,“著書黃葉村”
五里坨位于石景山區(qū)西北部,因距模式口、三家店、麻峪均為五里,村中又有小青山(俗稱坨子),故名。有學(xué)者考證,認為曹雪芹乾隆十五年(1750)至二十三年(1758年)所居住的黃葉村,即石景山五里坨隆恩寺旗民村落,而不是遷居到今天的海淀白家疃。
考證者認為敦敏《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詩中“秋色召人上古墩”之“古墩”,并不是香山正白旗的碉樓,而“野水漁航聞弄笛”的“野水漁航”,也與正白旗周邊的環(huán)境極不相符。
通過對五里坨周邊環(huán)境實地探訪與分析,敦敏《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一詩所言有“清磬一聲黃葉村”及敦誠(敦敏之弟)《寄懷曹雪芹》一詩所言“不如著書黃葉村”的環(huán)境與五里坨附近的隆恩寺村極為相符,疑為“黃葉村”應(yīng)為隆恩寺村。
“謝草池”是曹雪芹最后辭世地的說法,是周汝昌先生提出的,地點在西山一帶。但也有學(xué)者認為此“謝草池”是依據(jù)南朝謝靈運詩句“池塘生春草”演化而來,不認可“謝草池”是曹雪芹西山逝世地。而另有長期從事北京歷史文物史跡研究者從研究積累與考證經(jīng)驗出發(fā),熟知敦敏、敦誠、張宜泉詩文語境的指向,認為曹雪芹西山住地最初在隆恩寺(黃葉村),其后遷居雙泉寺村(謝草池),并在雙泉寺村謝草池故居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幾年。
到五里坨的公交車有多條線路,筆者住家附近就有932路,于是乘車一個多小時,來到五里坨。但尋訪了半個多小時,也沒找到五里坨村。向一位經(jīng)過的老人打聽,說村子已拆遷了,并告訴我附近有個“京西五里坨民俗陳列館”,可以到那里了解一下。
按照導(dǎo)航所指引的線路,十幾分鐘后,來到“京西五里坨民俗陳列館”。見樹蔭下坐著幾位老人,便走過去與他們攀談。一位老人介紹說,這個陳列館是在王家大院基礎(chǔ)上修繕而成,原來的門牌是五里坨后街西胡同5號。我問老人這里有沒有關(guān)于曹雪芹的傳說,他們說沒聽到過,但說距此不遠的雙泉寺一帶有些傳聞。隨后我參觀了“京西五里坨民俗陳列館”,了解了京西的民俗文化。
居住白家疃,度過最后五年
白家疃(tuǎn,當(dāng)?shù)刈xtān)地處海淀區(qū)西北部,與香山健銳營正白旗有一山之隔。有學(xué)者考證,曹雪芹在香山居住期間,經(jīng)常沿著山間小道從正白旗至白家疃訪友?!恫苎┣凵娇肌贩Q:“曹雪芹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遷徙到白家疃,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去世,除乾隆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759至1760年)南京之行一年外,在白家疃整整生活了五年時間。這五年的時間是曹雪芹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盡管這五年曹雪芹的生活最為窘迫,但他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了《紅樓夢》的修改之中?!?/p>
曹雪芹的好友、宗室詩人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中確切地記載是乾隆二十三年春,曹雪芹遷徙白家疃,并有原注為證:“春間芹圃(曹雪芹的號)曾過舍以告,將遷徙白家疃?!痹谠撐膶懽骱?,敦敏因請曹雪芹鑒定書畫又先后兩次去白家疃,不巧,曹雪芹都不在家。該文注中敦敏還講了曹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況。
紅學(xué)家吳恩裕多次到白家疃尋訪,《曹雪芹叢考》中多有敘述。他推斷曹雪芹從山前櫻桃溝北上經(jīng)三炷香到山后白家疃,于怡賢親王祠西邊建“土屋四間”,度過了生命的最后五年。
驅(qū)車來到白家疃,進村后便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不少“紅樓文化”元素,如曹雪芹雕像、曹雪芹小道,還有以曹雪芹命名的廣場,文化墻上面刻著介紹曹雪芹在白家疃活動軌跡的文字。
在村子里問過幾位村民,都說曹雪芹曾在這里住過,但具體住在什么地方,說法不一。有的說村西有座小石橋,橋頭有三間平房,就是曹雪芹居住的地方。有的說曹雪芹曾住在村子的五道廟。有的說曹雪芹住在村中怡賢親王祠西邊的土屋里。還有一位村民告訴我,說村里有位文化人,寫了一本《曹雪芹與白家疃》的書,可以找來看看,或許對曹雪芹與白家疃的淵源能有所了解。
按照村民所指引的方位,我又在村里尋訪了半個多小時,除了許多新的人文景觀外,還見到由四塊大條石搭成的小石橋,據(jù)傳曹雪芹生命的最后五年就居住在這石橋旁的小平房里。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 活細胞轉(zhuǎn)錄組測序技術(shù)只需微創(chuàng)提取,即可看清細胞“前世今生”
- 頻上熱搜的“年輕人”,不應(yīng)總被貼標(biāo)簽
- 自動駕駛風(fēng)起 商業(yè)化落地尚有技術(shù)“坎”
- 攝像頭VS激光雷達:自動駕駛現(xiàn)產(chǎn)業(yè)鏈之爭
- 過度宣傳容易誤導(dǎo)用戶 智能駕駛事故頻發(fā)誰該買單
- 保產(chǎn)業(yè)鏈供應(yīng)鏈暢通 聚力服務(wù)中小微融資需求
- 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 退休人群規(guī)模有多大?
- 奧運元素融入生活 “雙奧”勝地點亮旅游
- 樂山大佛景區(qū)回應(yīng):真身一直都看得到
- 掘金百億市場,國產(chǎn)積木的底氣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