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和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并稱為我國的“四大節(jié)日”。它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事實上,對于古人來說,清明節(jié)不僅僅是祭奠祖先,上墳掃墓的時節(jié),還是踏青出游,賞花觀景的好時節(jié)。西漢時期編撰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彼^“清明風”,便是清爽明凈的春風,能夠催發(fā)萬物生長。因此,古書《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惫湃诉z留下來的器物,不少便與清明有關(guān),并記述著古人的清明,像筆者收藏的這只清代光緒年間制作的茶盅,便是其中一例。
這只茶盅口徑10.5厘米,底徑4.3厘米,高8.7厘米,為粉彩瓷。茶盅表面繪有圖案,正是古人的清明踏青出游。只見群山隱約,山色朦朧,遠處氤氳一片,似乎在下著蒙蒙細雨。畫面中心位置,有一個古代裝束的老者正在緩緩前行,他笑呵呵地舉著傘,望著前面的孩童。孩童騎在一頭灰牛背上,左手拿著韁繩,右手扯著風箏線,任由風箏飛在天上。在他們的不遠處,有一處高大院落,層層臺閣;樹木無葉,枝條傾斜著伸向天空,就像一雙雙能夠托起太陽的手掌。在院落門前,有木條扎成的籬笆;籬笆旁邊,有兩塊圓滾滾的大石頭;石頭后面,有一棵杏樹,正燦然地開著滿樹的花朵,粉嫩粉嫩的,和青條綠葉相映成趣。
天上下著雨,樹上開著杏花,但還有樹木未長葉子,令人想起唐代詩人杜牧寫清明的那首名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笨磥恚@正是早春時節(jié)的清明。看老者的模樣,冠帶典雅,文質(zhì)彬彬,也許是辭官歸隱的文人雅士,天下紛爭,不再過問;世事紛紜,過眼云煙,只有妻賢子孝,兒孫繞膝,是人世間最值得眷戀的美好。正如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辛棄疾所寫《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睔w隱山間,村居田園,成為厭倦塵世紛擾的士大夫最好的歸屬。也許,畫面中的老者便是如此,趁著清明時節(jié),為祖先們上墳掃墓的當兒,和子孫們快樂出游。孩子的歡笑聲,是天底下最動聽的聲音,再加上隱隱青山遮望去眼,紛紛細雨在身旁,郁郁芬芳撲鼻來,也是人世間的一大享受。
在茶盅底部,有大清光緒年制的底款,看來正制作于該時期。光緒年間,正是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黃昏之旅,國家內(nèi)憂外患,官員自保不暇,百姓人人自危,似在走向窮途末路。制作茶盅的匠人,大概也希望能像畫面中的老者一樣,回鄉(xiāng)隱居,在山間林舍終老一生。但對于受官府管控的皇家官窯工匠來說,這樣的愿望,無異是一種可望而不即的奢望。
幸運的是,目前正值太平盛世,古人的擔憂我們不必有。在細雨紛紛,杏花開遍的清明時節(jié),應(yīng)該帶上家人,走到山間、田野,來一場快樂的春游。這樣,才不負大好春光,才不負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