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北方,這座寺廟衍生出一座城市
位于首都北京正北方約600公里的錫林浩特市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在市區(qū)北側額爾敦敖包山下,有一處一字排開的寺廟建筑群,其形制規(guī)范,氣勢莊嚴,給這個普通的現代小城平添了一份時空交錯的特殊氣質。這里,就是乾隆皇帝親筆御賜的“崇善寺”,民間俗稱貝子廟。
錫林浩特貝子廟 攝影:趙釗
貝子廟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皇帝親筆御賜漢名“崇善寺”,是一所藏傳佛教寺廟。廟宇建筑群中為朝克沁殿,兩側分別為卻日殿、拉撲楞殿、滿巴殿和珠都巴殿,四周原本還有十幾座小殿和眾多僧人住宅,因年代久遠大部分只剩下歷史遺跡。如今,人們可以參觀和朝拜的主要是朝克沁殿。朝克沁殿是行使貝子廟行政教務大權的主殿,也是寺廟大型法事活動舉辦的地方。
貝子廟朝克沁大殿前殿 攝影:趙釗
朝克沁殿呈中軸對稱的格局,中軸布列前后兩座大殿,兩側是六座廂殿。前大殿中央設有活佛法座,并供奉阿底俠尊者和宗喀巴大師等佛像,四壁繪有形式各異的佛像壁畫。后大殿為彌勒佛殿,殿內供奉彌勒佛像。目前后大殿正在修葺,不日將對公眾開放。
隨著時間的流逝,貝子廟建筑已褪去了最初的昌盛與光鮮,斑駁的窗欞和仿佛亙古不變的佛鐘聲,卻見證了歷史上藏傳佛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體系,在政權更迭及社會發(fā)展的推進下,向內蒙古地區(qū)傳播的進程。
貝子廟大殿斑駁的窗格。攝影:趙釗
藏傳佛教作為中國佛教的三大系統(tǒng)之一,在西藏、內蒙古、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等地具有廣泛的影響。
公元8世紀中葉,藏傳佛教在吐蕃赤松德贊贊普時期逐漸形成并得到了發(fā)展,為元朝時向內地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成吉思汗時期,即有藏傳佛教不同教派的一些僧人通過西夏地區(qū)零星進入蒙古汗國活動,有的還直接與成吉思汗的家族建立了聯系,成為蒙古王室接受藏傳佛教的開端。
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張,蒙古汗國開始有計劃地經營藏族地區(qū),給藏傳佛教向蒙古地區(qū)傳播提供了契機。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汗在位時期,派皇子闊端管理西藏。1247年,闊端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了藏傳佛教薩迦派首領薩迦班智達,就對西藏歸附蒙古汗國達成重大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涼州會盟”。與此同時,闊端自己也逐漸接受了藏傳佛教,并在涼州為薩迦班智達修建了一座寺廟—幻化寺,作為駐錫地。
藏傳佛教在蒙古王室的影響一直在延續(xù)。忽必烈稱汗前,他就與一些西藏宗教領袖交往頗多,并在1253年,接受了薩迦派第五代師祖八思巴傳授的法脈灌頂,明確了宗教上的師徒關系。八思巴后來還被封為國師,掌管全國的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qū)的行政事務,藏傳佛教的流傳區(qū)域范圍進一步擴大。
元世祖忽必烈與大元帝師八思巴像 來源:中國網
明朝皇帝大多也信奉藏傳佛教,并冊封了藏傳佛教的大寶法王、大慈法王、大乘法王、大智法王和闡化王等,還把他們請到京城舉行法會,為他們修建官邸。
到了17世紀,明末清初,中國的政治舞臺形成了明朝、蒙古和后金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蒙古諸部成為明和后金爭取的力量。當時,努爾哈赤和他的繼任者對蒙古諸部采取了軍事打擊、政治聯姻政策。與此同時,大力支持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傳播發(fā)展,修建了大量的廟宇,貝子廟就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建成。
內蒙古佛教最興盛時期,是在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當時,內蒙古的寺廟和僧侶人數發(fā)展到了最高峰,寺廟約有1800多座,僧侶人數達到了約15萬人。
貝子廟喇嘛在貝子廟切日殿前答辯 (翻拍自錫林郭勒盟博物館)攝影:趙釗
據記載,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清末明初曾達到1200名。隨著滿清的覆滅,貝子廟逐漸衰敗下來。
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烏蘭夫同志及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曾在貝子廟地區(qū)組織和領導內蒙古的自治運動,為內蒙古自治區(qū)和新中國誕生做出了重要貢獻。當時的貝子廟是錫盟政府所在地,是成為內蒙古革命斗爭的重要根據地。新中國成立后,以貝子廟為延伸發(fā)展起來了一個新城市——錫林浩特市。
貝子廟俯瞰錫林浩特市 攝影:趙釗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貝子廟作為重點建筑被保護起來。2006年5月,貝子廟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國西藏網 綜合/趙釗)
-
先支付再搜救?稻城亞丁有償搜救 景區(qū)有話說
日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亞丁景區(qū)正式公布“有償搜救制度”一事引起網民熱議。[詳細] -
西藏日喀則借助珠峰文化旅游節(jié)唱響經濟大戲
珠峰文化旅游節(jié)已經成為日喀則新的城市名片,借助每年一屆的珠峰文化旅游節(jié),文化盛宴唱響經濟發(fā)展大戲。 [詳細] -
日喀則市第十六屆珠峰文化旅游節(jié)開幕
8月26日,以“擁抱新時代?幸福日喀則”為主題的日喀則市第十六屆珠峰文化旅游節(jié)盛大開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