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歷臘月二十九日晚上,家家戶戶都要舉行被稱為“古突”的面團宴,這也是藏族風(fēng)俗之一。過了“古突”就是藏歷新年的除夕,這一天被稱作“朗嘎”,家家戶戶的廚柜或桌子上都要擺放層層壘起的油炸果、裝滿小麥和糌粑的“切瑪”、青稞苗、涂有各種顏色的綿羊頭、糖果、酥油茶、青稞酒。
“古突” 象征除舊立新,消災(zāi)免禍
為了歡度藏歷新年,人們一般從藏歷臘月初就開始準備炸“卡塞”、買新衣、糖果、點心等。藏歷臘月二十九日晚,一般都要吃“古突”(即面疙瘩)和作驅(qū)邪的活動?!肮拧奔淳牛@里指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種面粥,象征除舊立新,消災(zāi)免禍。
包在“古突”里的物品寓意分別如下(按照各地風(fēng)俗,物品略有不同):日、月(做成太陽和月亮的形狀)代表吉祥;辣椒代表說話很厲害,也可以認為這個人是“刀子嘴,豆腐心”;鹽代表懶惰;瓷器代表好吃懶做;羊毛代表心腸好,善良;青稞代表吉祥;木炭代表這個人黑心腸。吃到這些東西的人要即時吐出,引得眾人大笑,增添節(jié)日歡樂氣氛。
此外,家家戶戶還要做一個腦袋小、肚子大的小面人兒,它出現(xiàn)在誰的碗里,誰就得挨罰學(xué)驢叫、裝狗叫,還得喝九大勺面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相互議論,共同說笑。接下來,家庭主婦會給每人一塊用水拌好的糌粑,各自用手捏著,分別觸碰全身(不能碰額頭),共同祈禱新的一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無病無災(zāi),結(jié)束后用手使勁捏,在糌粑上留下手指印。把之前喝剩下的“古突”倒在一個破瓦罐里,再將留有手指印的糌粑和早已用糌粑做好的“魔鬼”一起放進瓦罐里,然后進行“驅(qū)鬼”儀式,寓意著來年平平安安。
“朗嘎” 藏歷新年的前奏
過了“古突”之夜就是藏歷新年的除夕,這一天被稱作“朗嘎”。家家戶戶開始將門框上方掛了一年的舊香布取下,換上新的。香布是藏式建筑門窗上裝飾的彩色布料,通常用五彩綢布縫制而成,象征幸福吉祥。
到了下午就要開始擺“德卡”,也就是給新年的供品。在客廳的供桌上,用面捏成的羊頭、耳朵、大腿骨等壘在一起,旁邊是一盆長勢喜人的青稞苗,還有紅棗、風(fēng)干牛肉、奶渣、糖果、干果、酥油、紅糖等,祈禱生活富足,風(fēng)調(diào)雨順。
羊頭在藏語里被稱為“羅郭”,與藏語“一年開頭”諧音,代表新年的到來。據(jù)說古時候時興活物祭祀,佛教傳入后忌殺生,所以演變成用各種造型的面點來代替羊頭。
擺好“德卡”后,家里的女主人就要準備做“切瑪”?!扒鞋敗币步形骞蓉S登斗,在雕花油漆的木斗里,左邊盛炒麥粒,右邊盛糌粑,上面插著五顏六色的“羅薩美朵”(青稞穗)和精美的酥油花,祈禱來年豐收。
藏歷新年期間,有客人登門拜訪時,家里的主人首先就會把客人請到“切瑪”前,客人會捏一小撮青稞?;螋佤?,向空中輕輕拋撒三次,同時念誦“扎西德勒”等新年祝詞,然后將剩下的一點放進嘴里品嘗,之后主人會給客人端來滿滿一碗青稞酒,共祝新年。
-
雪域高原上世代傳承的新年習(xí)俗
藏歷新年初一這天,主婦們聽見第一聲雞鳴便起來梳洗,背新年“新水”,家人身著節(jié)日的盛裝,佩戴珍貴的首飾互道節(jié)日的祝福。從初二開始走親戚、掛經(jīng)幡樹,初五,拉薩郊區(qū)開始舉行開犁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