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呵嗖馗咴且粋€文明的十字路口
中國西藏網訊 近日,四川大學杰出教授、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霍巍,為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帶來了主題為“青藏高原吐蕃時代的考古新發(fā)現”的學術講座。講座以線上方式進行,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辦,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杜水生主持。
圖為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大墓出土的鎏金飾片
圖為青海烏蘭泉溝一號墓出土的金杯
據悉,青藏高原近年來相繼發(fā)現和發(fā)掘了一批唐代吐蕃重要的墓葬,其中出土了大量金銀器、絲綢、冠飾與面具,展示出唐代吐蕃通過“高原絲綢之路”與祖國其他地區(qū)、中亞等地區(qū)的文化交流。本次講座圍繞這批新的考古發(fā)現資料對唐代吐蕃的陵墓制度、中外文化交流、多民族共創(chuàng)高原文明等問題展開闡述。
圖為俯瞰西藏當雄吐蕃墓地三號墓
圖為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大墓墓室內部
霍巍首先通過對西陵區(qū)1號陵(松贊干布陵)等藏王陵的分析,結合《舊唐書·吐蕃傳》等漢藏史籍的記載,如唐代使節(jié)因和親、會盟等在出使吐蕃的途中關注到藏王陵的形制,加上石獅子、石碑、陵園等遺跡,認為吐蕃時代的陵墓制度既受到了唐代陵墓制度的影響,也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隨后,他又對青海吐蕃墓葬的考古發(fā)現史進行了概述,分析了察漢烏蘇河北岸的血渭一號大墓(俗稱“九層妖塔”)、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大墓,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泉溝一號墓,主要對其墓葬形制、出土的金銀器、絲綢、冠飾與面具、棺板畫等進行了解讀,并結合敦煌古藏文《贊普傳記》及新舊《唐書》等文獻的記載,對吐蕃時期的喪葬風俗和墓葬制度等進一步加以闡釋。
霍巍認為,吐蕃時代的陵墓制度是代表吐蕃高等級的權力、地位與秩序的非常重要的考古遺存,不僅存在于吐蕃本土,也影響到吐蕃占領下的吐谷渾地區(qū)。青海吐蕃墓葬的文化元素并不單一,而是融合了吐蕃、吐谷渾、中原等多種文化元素,尤其是大型陵墓中出土的金銀器、絲綢、黃金面具等器物,還反映出唐代吐蕃與祖國中原以及中亞、南亞等地的文化聯系,有力地佐證了“高原絲綢之路”的歷史事實。
最后,霍巍總結道,近年來青藏高原吐蕃考古的新發(fā)現,首先對于在唐文化影響下吐蕃陵墓制度的形成和特征有了更為豐富的認識。其次,通過這些考古材料,可以窺見青藏高原在唐代吐蕃時期多民族文化融為一體的非常生動、具體的歷史圖景。再者,青藏高原是一個文明的十字路口,我們在這里看到了大唐氣象在邊地的反映,豐富生動的考古材料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中央王朝對邊疆的治理,以及邊疆各族與中原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同時,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結合文獻,深化對唐代吐蕃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研究。
講座結束后,霍巍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進行了學術交流。(中國西藏網 記者/李元梅 圖片由霍巍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高原上的漢藏文化交流:古墓、彩繪與雕塑
近日,中山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yè)博士、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余小洪講師,為廣州美術學院師生帶來主題為“西藏高原上的漢藏文化交流。[詳細] -
【西藏觀察】考古發(fā)現的絲綢:從三星堆談到西藏高原
或附著于青銅器等文物上,或隱匿于灰燼之中,通過微痕分析、絲蛋白分析等科技手段,考古學家在多個“祭祀坑”中發(fā)現了絲綢。[詳細] -
霍巍:西藏考古為什么重要?
6月16日,四川大學杰出教授、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霍巍,為西藏大學師生帶來了主題為“西藏考古為何重要”的學術講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