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甘孜休整 備戰(zhàn)昌都
到達甘孜后,上級命令在此休整。
部隊經過長時間高強度的高原大山行軍,大家都已精疲力竭,但熱情依舊不減,還是保持著高昂的斗志;同時糧食已吃完,需要馬上購買補充。從出發(fā)到現(xiàn)在終于停頓下來,有如此好的機會可以好好休息、洗洗衣服、縫補縫補,大家別提有多高興了。
但是,沒等大家怎么放松下來盡情地休息一番,上級的通知下來了,要求廣大指戰(zhàn)員學習《立功條件》《進軍守則》,以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等知識。通知下達后,全軍迅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立功運動和學習民族政策的高潮,推動了進軍西藏的思想動員教育工作更加深入扎實的開展。
父親通過不斷學習,受到了很大啟發(fā)和鼓舞。他決心從思想上做到打破民族隔閡,融洽藏漢感情,要以實際行動多為西藏人民謀福利。
學習促進了部隊思想的不斷提升,大家積極行動了起來,利用修整間隙幫助當地藏族群眾背水、劈材、掃地。由于父親家是祖?zhèn)髦嗅t(yī),耳濡目染,他向父輩學了一點中醫(yī),因此父親主動申請參加了為群眾治病的醫(yī)療小組。他尤其擅長針灸,為當地十幾位藏族百姓進行了針灸治療,大家交口夸贊他醫(yī)術很好。能為民族團結做些事,父親倍感欣慰。這些感人的故事,成為甘孜軍民頌揚藏漢關系的佳話。
當地藏族群眾說:“我們見過國民黨部隊,也見過藏軍,都是搶我們的,吃我們的。只有解放軍是給我們、幫助我們的。”淳樸善良的藏族群眾知道解放軍是為人民服務的軍隊后,就迸發(fā)出巨大的擁軍熱情。部隊初到甘孜,房東外出時都把門鎖上,后來不但不再鎖門,還請戰(zhàn)士幫助看家。部隊借住群眾的房子,一般都是住在樓下(樓下是牛羊圈)。軍民關系密切以后,群眾一定要部隊搬到樓上去住。他們稱贊:“這次來的漢人軍隊和過去的漢人軍隊就是不一樣,是‘嘉薩巴’(新漢人)”。“新漢人”成為藏漢民族團結的紐帶,使黨的民族政策結出了碩果。
剛到甘孜不久,由于缺乏糧食,每天供給的定量根本不足以維持大家的體能,大家又都是精壯漢子,餓得饑腸轆轆。部隊不得不開展“挖野菜、捕麻雀、捉老鼠”活動救急。然而當地寺廟卻傳出話來:“田鼠是地菩薩,麻雀是天菩薩?!睘樽鹬夭刈迦罕姷娘L俗習慣,部隊不得不停止捕捉鼠雀。當地藏族群眾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舉起大拇指稱贊大家的善舉。這樣的“斷糧危機”持續(xù)長達一個月,被稱為“甘孜一月”。后來,經過飛機空投糧食,部隊向當地進步頭人、土司購買糧食,以及把一部分部隊派到其它地方執(zhí)行任務的方式,糧荒才得以緩解。
過了一個階段,有的部隊被派去修建甘孜飛機場,有的修路,有的被派到金沙江東北岸、東岸,靠近昌都的鄧柯縣、德格縣、理塘縣等地區(qū)進行偵察敵情,做好解放昌都的準備。父親和其他機要交通人員一道馬不停蹄地把指揮部首長的指令、作戰(zhàn)命令日夜兼程地從甘孜送達進軍昌都的前沿陣地。父親他們此時的任務既艱辛、又危險、又刺激。任務重大而深感使命在肩,由于高原缺氧,長途奔波馬受不了,中途多次換馬匹,但人再疲勞也得堅持,必須爭分奪秒把文件送達目的地,來不得半點懈怠、拖延。
圖為1955年于鳳山在昌都
昌都戰(zhàn)役勝利結束之后,根據當時康區(qū)的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父親被調到了新的崗位,任十八軍第一辦事處九兵站軍郵轉運三站站長兼任九兵站黨委下屬支部委員兼黨組長。他們九兵站軍郵三站工作地點在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西藏解放第一村。十八軍在金沙江渡口用牛皮船過江,到達崗托村,打響了解放西藏的第一槍。為紀念戰(zhàn)斗的勝利,十八軍戰(zhàn)士在金沙江渡口的一處山壁上,書寫了“西藏”兩個大字。顧名思義,崗托也被稱為“西藏最早升起紅旗的地方”。
父親結束了他在甘孜長達半年之久的火熱戰(zhàn)斗生活,但那段戰(zhàn)斗經歷時時縈繞在他腦海里,久久難以忘懷。(中國西藏網 文/于雁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