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新時代語境下,格薩爾史詩的傳承方式不斷走向豐富與多元,正在走向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新道路,并通過文明互鑒,已經深度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體系,在歷史話語、文學話語和國家話語之間構筑起了廣闊的文化空間,成為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痹谑讓梦鞑罔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上,與會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丹珍草表示。
丹珍草說,格薩爾史詩是生長于牧業(yè)文明田野的“民俗歌謠之詩”。史詩從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斷演進,傳承千年,是藏族民間的集體創(chuàng)作、集體記憶。格薩爾史詩作為藏族“活形態(tài)”的口頭傳統(tǒng)和文學遺產,在長期的流傳和演進中,形成了一套口頭與書面文本不斷互動的宏大敘事系統(tǒng),以及一個跨民族、跨地區(qū)、跨國境、跨文化的史詩流傳帶。
她介紹說,在國內,《格薩爾》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向各民族各地區(qū)傳播,甚至跨境、跨文化語境向周邊傳播。在國外,格薩爾詩史的流傳遍及印度河流域、俄羅斯的布利亞特和卡爾梅克、巴基斯坦巴爾蒂斯坦地區(qū)、不丹、尼泊爾東部地區(qū)以及錫金的雷普查人。由此,形成了一個跨民族、跨地區(qū)、跨國境、跨文化的格薩爾史詩流傳帶。作為世界性重要文類,格薩爾史詩于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被世界史詩學界廣泛認可,“《格薩(斯)爾》史詩國際學術研討會”曾先后在不同國家、地區(qū)召開七次,影響力甚廣。目前形成了口頭傳統(tǒng)與書面文本相互建構的整體性共生關系。
丹珍草表示,格薩爾史詩所蘊含的豐富性、復雜性遠遠超過我們目前學界對史詩的認知,從文化輸出、文化自信角度講,很多領域、細節(jié)、層次,我們還沒有觸及、深入到。特別是“格薩爾的史詩學術理論”研究還是不夠?;蛟S,在多面向、多模態(tài)、整體性的“全觀詩學”的大格局中,在更為開闊的學術視野下,我們才能更好地揭示格薩爾史詩神幻世界背后的現(xiàn)實內在邏輯。我們中國的史詩研究學界,也正在構筑“中國史詩學體系”,從口頭演述——書面文本——再到“文本對象化”,進一步走向“全觀詩學”(朝戈金)。中國史詩學理論體系的探賾,范式轉換,史詩遺產文化研究,已逐漸走向與世界史詩文化交流互動,文明互鑒的人類文化傳承體系中。
“活魚要在水中看?!钡ふ洳菘偨Y說,只要格薩爾藝人還在說唱,生態(tài)語境還存在,史詩就會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意義,拓展新的形式,以證明活態(tài)傳統(tǒng)自身的生命力和民眾的創(chuàng)造力。正是在此基礎上,格薩爾史詩已經形成了以民間社區(qū)為基礎、史詩學界為智庫、國家政府為后盾的多方合力,深入推進格薩爾史詩傳統(tǒng)的非遺保護、代際傳承和民間社區(qū)鄉(xiāng)村的文化建設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自治區(qū)教育廳駐確曲村工作隊引導群眾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日,西藏自治區(qū)教育廳駐確曲村工作隊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月、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等為契機,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組織開展了系列宣傳活動。 [詳細] -
新時代西藏發(fā)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輔互促
近日,在首屆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現(xiàn)場,西藏自治區(qū)黨委黨校區(qū)情研究中心講師仁青卓瑪就新時代西藏發(fā)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接受記者專訪。 [詳細] -
日喀則市江孜縣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競賽
近日,日喀則市江孜縣組織江孜縣機關、駐地部隊、政法系統(tǒng)、衛(wèi)生系統(tǒng)、學校、駐村駐寺等10個代表隊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競賽。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