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團隊揭示星系外氣體進入星系的詳細過程
【科技前沿】
清華大學團隊揭示星系外氣體進入星系的詳細過程
為理解星系形成演化邁出重要一步
光明日報北京5月5日電 記者鄧暉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天文系團隊通過全波段數(shù)據直接探測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圍氣體進入星系的詳細過程,證實了重元素豐度較高的“循環(huán)內流”是驅動星系恒星形成的關鍵,為理解星系“生態(tài)系統(tǒng)”及星系演化邁出重要一步。相關研究成果于5月5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fā)表于《科學》雜志。
星系吸積星系外氣體形成恒星的詳細過程,一直是天體物理學研究的熱點。在美國近期公布的未來十年天體物理規(guī)劃中,“宇宙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而其中的一個關鍵是大質量星系形成演化的機制問題。理論認為,對于大質量星系而言,其本身巨大的引力勢能,導致物質在塌縮過程中被激波加熱,使流入星系的氣體具有很高的溫度,無法有效冷卻,從而不能順利聚在一起形成恒星。然而,這一理論與新的觀測相悖,因為在非常早期的宇宙中,已發(fā)現(xiàn)有的大質量星系內部也正在劇烈地形成恒星。這就意味著,人們還沒有充分理解氣體流入星系的詳細過程,流入的氣體如何驅動恒星形成過程也未被揭示。
為了揭開這一謎題,來自清華大學的蔡崢教授團隊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凱克”對距今110億年的一個巨大的氣體星云進行了觀測,并利用其先進的成像光譜儀——“宇宙網成像器”,成功探測到了星系周圍氣體的氫元素以及多種重元素輻射,進而估計出重元素的大尺度空間分布。研究團隊介紹,這意味著在宇宙早期,星系周圍氣體已經富含重元素。通過進一步的光譜和數(shù)值模擬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富含重元素的電離氣體,極為可能是早先被星系中心的活動星系核噴射到星系周圍,通過復合輻射、禁戒躍遷輻射等過程冷卻下來,在引力和環(huán)境角動量共同作用下,重新回流入星系,形成“循環(huán)冷氣體流”。對觀測到的氣體動力學建模進一步表明,循環(huán)氣體流是朝星系流入的,可以促進和維持恒星形成活動。
研究團隊介紹,本次發(fā)現(xiàn)為星系如何與大尺度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提供了清晰的圖景,表明“循環(huán)氣體流”是驅動早期宇宙大質量星系形成的重要機制。未來,利用更大口徑、更大視場的光譜巡天望遠鏡(例如清華大學正在籌備的MUST巡天望遠鏡),人們有望揭示星系中恒星形成的全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