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觀察】有趣有料,看不一樣的國情教育
【大灣觀察】
有趣有料,看不一樣的國情教育
——北京語言大學創(chuàng)新港澳臺學生國情教育紀實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驍 鄧 暉
去寧夏支教調研,了解脫貧攻堅實踐;到北京行走“中軸線”,感受百年古都滄桑演變;在教室畫“青綠山水”,與祖國大好河山加深情感聯(lián)結……自2019年起,北京語言大學在整合原有課程講座、社會實踐等基礎上,推出港澳臺學生國情教育系列課程,并將其納入學生公共必修課。三年來,學校探索開展了國情講座、國情考察、文化素養(yǎng)修習、浸潤式體驗等形式多樣的專題式教學實踐,幫助港澳臺學生凝聚愛國共識、提升民族認同。
設置學分、自編手冊 國情教育在探索中完善
“正陽門修繕過幾次?”“甕城的作用、形制、面積?”“九門走九車:分別走的是什么車?”……
“行走京城”的繪本手冊羅列著以上這些問題。手冊由北京語言大學港澳臺辦編寫,用于國情教育系列課程。
“朝陽門走糧車、崇文門走酒車、正陽門走‘龍車’、宣武門走囚車……”在一名學生的手冊上,可以看到他認真寫下的回答。
2019年,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北京語言大學推出系統(tǒng)性面向港澳臺學生的國情教育課程,并且編寫培養(yǎng)方案,使之成為正式的學分課程。
北京語言大學港澳臺學生國情教育課程安排顯示,該課程為大一學生公共必修課,共計2學分(每學期1分)。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國情教育課程共10場次,必修課7場次,以“考勤+課后作業(yè)+期末總結”進行綜合評定,形成該課程最終成績。
“設置學分,解決了學生必修的問題,同時又能使學生們的努力與收獲反映在成績單上?!北本┱Z言大學港澳臺辦工作人員何知今說,“繪本手冊解決的就是課程考核的問題,相當于每個課程的作業(yè)?!?/p>
《青綠山水傳統(tǒng)繪畫》《千年文化古法香囊》《非遺傳承宋式點茶》《華夏有衣大美服飾》……每一個專題課程都有一本相應的繪本手冊。
三年來,國情教育的課程安排不斷調整、豐富、完善。“整體來看,我們的課程內容扎實、形式豐富,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授課和學習模式?;有院蛯嵺`性貫穿在每一門課程之中?!焙沃裾f。
據(jù)介紹,現(xiàn)有的課程大概分為四類:一類是互動性強的文化體驗課程,比如制作香囊、宋式點茶體驗、水墨畫繪制體驗等;一類是講座課程,邀請知名學者講授“一國兩制”、中美關系等內容;一類是社會實踐課程,比如行走北京“中軸線”、去寧夏調研支教等。
“第四類是我們今年增加的文化素養(yǎng)修習類課程?!焙沃裱a充說,學生可以在“中華傳統(tǒng)武術修習”“普通話表達方法與實踐”“書法鑒賞與基本技法”三門課程中任選一門為必修課程,其他兩門課程自愿參與。
經過幾年課程的探索,學校在現(xiàn)有繪本手冊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反饋再完善,“我們的最高目標是做成一套教材。”何知今說。
畫水墨、觀古建 在互動體驗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
“先用黑筆描好初稿,然后用毛筆點色。以深藍色打底,然后用綠色、藍色、橙色……”港籍學生龔渝婷打開手機相冊,介紹著自己在“青綠山水”繪畫課上的創(chuàng)作過程。
“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一種技法,以礦物顏料石青和石綠作為主色,宜表現(xiàn)色澤艷麗的丘壑林泉。在繪制之前,任課老師會先介紹水墨藝術的發(fā)展歷史,講解繪畫技巧,讓同學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畫藝術。
自2019年起,“青綠山水”繪畫課程就一直是北京語言大學國情教育系列課程的組成部分,深受港澳臺同學的喜愛。每次課程結束后,同學們繪制的作品都會被裝裱起來,留作紀念。“我的畫現(xiàn)在還擺在床頭?!卑拈T籍學生林倩玉說,“有一個學姐畢業(yè)回澳門時還特地帶著她的‘青綠山水’?!?/p>
臺灣省籍學生蔡佩蕓喜歡逛胡同和博物館?!靶凶呔┏恰毖袑W課程正好提供了機會。“那些胡同的名字非常有趣,我之后還會去打卡?!辈膛迨|說。
截至目前,“行走京城”活動已舉辦多次,港澳臺學生先后走進北京市規(guī)劃展覽館、前門步行街、北京先農壇等地參觀學習,感受北京的城市變遷和歷史人文風貌。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天宮樓閣藻井給林倩玉留下深刻印象?!盀榱吮Wo文物,平時不會開燈。我們進去之后,開燈的一瞬間,真的太震撼了!”現(xiàn)在說起時,她還難掩興奮。藻井最高處正中繪制了1427顆星,展現(xiàn)了古人對星象的探索以及對星宿的精確描繪?!澳遣皇悄P?,是真的建筑物,超級精美?!绷仲挥褓潎@道。
“這跟傳統(tǒng)的上課方式不一樣,在我們參觀時會有老師在一旁講解,我們的印象會更深?!毙拮x漢語言專業(yè)的龔渝婷對傳統(tǒng)文化特別感興趣,也喜歡這種上課方式。
模擬考古、虎符復制、制作香囊、練習書法……北京語言大學國情教育系列課程為港澳臺學生接觸、了解、體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技藝提供了無限可能,不斷解鎖他們的人生新體驗。
行萬里路 在實踐中看見最真實的中國
在去河北省張北縣植樹之前,蔡佩蕓常有疑惑:“人們常說鄉(xiāng)土情,人真的會和土地有聯(lián)系嗎?”在參與植樹活動之后,她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理解。
2019年11月,北京語言大學30多名港澳臺學生到張北縣饅頭營鄉(xiāng)鹽堿荒漠綠化基地參加植樹活動。這是那一年國情教育系列課程的其中一項。
何知今介紹說,在張北種的每一棵樹都有一個編碼,哪棵樹是誰種的,多少年之后回去都能找到。
“來北京上學是我第一次來北方,當時感覺生活很不習慣。”蔡佩蕓說,“然而,當我種下一棵樹之后,我突然感覺,和這片土地產生了一點聯(lián)系?!?/p>
這種聯(lián)系還有很多。一次支教調研將北京語言大學的港澳臺學生和遠在祖國西北的寧夏固原市西吉縣閩寧鎮(zhèn)小段村聯(lián)系起來。
今年8月,龔渝婷第二次去到小段村?!叭ツ甏饝麄兠髂赀€會來”,這句承諾讓她始終牽掛著那里?!昂⒆觽兛吹轿覀儙讉€很熟悉的面孔時,一下就沖上來了。”
龔渝婷介紹說,小段村是一個貧困村,農民過去只能靠種土豆為生,收成不好,收入不高?,F(xiàn)在這個村子在國家的幫助下,發(fā)展畜牧業(yè),種植玉米,慢慢實現(xiàn)脫貧。她表示,這些只有親身到那個地方才能真切了解到?!霸谀抢?,我們真實地看見了國家的扶貧政策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林倩玉補充說。
“那里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很聰明但不想讀書,覺得外出打工會更好?!绷仲挥裾f,“通過和他們接觸,我們希望開闊他們的眼界,鼓勵他們堅持上學,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p>
在小段村,北京語言大學啟動了“小樹苗成長計劃”,由港澳臺學生與那里不同年齡的8名孩子建立聯(lián)系,幫助他們成長。
通過國情教育系列課程,港澳臺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在實踐中看見最真實的中國?!盎氐桨拈T后,我會和家人、同學分享這些真實的案例,鼓勵他們也多到內地看看?!绷仲挥裾f。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