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①】伶仃洋已不伶仃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①】
光明日報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
不論是思憶家鄉(xiāng),還是游歷遠方,我們總喜歡追尋一個“古”字、品咂一種“文”氣。
于是,刻在記憶深處的,便有了一座巍然城池、一片燈火街市,有了前人登高望遠的樓臺、舊時馬蹄聲疾的驛路……這些珍貴遺跡始終存在、銜古接今,文化便以此為載體代代相傳,穿透歲月的蒼茫煙塵,記錄世事的更迭變遷,訴說人心的恒久祈盼。
珍視歷史,就是珍視一個民族的來路;守護文化,就是守護一方熱土的靈魂。
而對待這些被寫入詩詞歌賦、已融進人間萬象的文化遺存,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們蓬勃地“活起來”,告訴讀者:那些珍珠般散落在祖國大地上的文化珍寶,如今面貌若何?在光陰的打磨中,它們正綻出怎樣的時代風采?
從今天起,光明日報開設《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專欄,由記者引路,與您共同探尋諸多遺存的前世今生,體會其深蘊的傳統(tǒng)氣韻,“目睹”其歷經的滄海桑田。
眼前是一片喇叭口狀的遼闊海域,翡翠色的大海向遠方鋪展,浟湙瀲滟、浮天無岸。撲面而來的,是海風的腥咸。
初夏,記者隨著黎亮權蕩舟珠江口外。生于萬頃沙、長在沙田旁的黎亮權,是個老“圍墾”了。
“知道不知道這是什么地方?”黎亮權賣起了關子。
“伶仃洋!”不等記者回答,他報出了地名。
這就是伶仃洋?那個曾留下愛國詩人慷慨浩嘆的悲壯之地?那片因戰(zhàn)亂流離而深烙民族記憶中的悲情海域?
伶仃,“孤獨貌”。是啊,看,珠江灣中那一片小島仍在,因獨處海中、無所依傍得名伶仃山,附近洋面也被稱為伶仃洋。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文天祥率兵殊死抵抗,因兵力懸殊不幸被俘。元兵打算用他來動搖宋軍的意志,乘船把他押解到宋兵與元兵交戰(zhàn)的崖山。途經此地時,文天祥以詩明志:“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即伶仃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卑谚F血男兒的豪邁之氣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千百年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無數愛國志士的人生范式。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今天的伶仃洋,哪里還有半點“伶仃”的模樣?!
你瞧,洋面上最具代表性的標識,不再是沉靜海中的伶仃山,而是飛跨洋面的港珠澳大橋。放眼望去,青州航道橋上,“中國結”熠熠生輝;九洲航道橋,“風帆塔”揚帆矗立……
伶仃洋畔,有了一個響亮的新名字:粵港澳大灣區(qū)。
一灣環(huán)抱,串聯起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qū)。作為當今中國開放程度最高、最具經濟活力的區(qū)域,“9+2”城市群一天貢獻的GDP就高達345.9億元,約占全國的12%。
舍舟上岸,在這里,看得見的是一片繁忙。
“又一艘貨輪進港,抓緊準備!”廣州港南沙工程辦公室副主任鄭際毅的聲音沙啞著,被海風送向遠方。從見面那刻起,他手中的電話就沒放下過。
赤橙黃綠藍靛紫,一摞摞集裝箱仿佛一組組活動的色塊,流動在忙碌的碼頭;紅白相間的塔吊仿若鋼鐵巨人,輾轉騰挪于一眾集裝箱之間;在400米長、能容納2萬個標箱的巨輪映襯下,碼頭上川流不息的裝運車輛,就像孩童手中的玩具……
“大灣區(qū),像一塊磁石!”鄭際毅告訴記者,這里不僅吸引了25家世界500強企業(yè)總部落戶,更云集了超過50家“獨角獸”企業(yè)、1000多個產業(yè)孵化與加速器、15000多家投資機構,涉及平臺共享經濟、綠色金融、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設備制造、生物醫(yī)藥等多個領域……
一串串數字,宛若聲聲鼓點——卻再也不是千百年前那沉重的戰(zhàn)鼓,而是昂揚澎湃的發(fā)展節(jié)拍!
伶仃洋贈予的驚喜,遠沒有完結。記者又來到伶仃洋畔的松山湖。
“打通科研到產業(yè)化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人生的下一個目標?!敝袊茖W院院士王恩哥60歲后來到松山湖創(chuàng)業(yè)。他看中的,是這里正在打造的“源頭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企業(yè)培育”這一全鏈條創(chuàng)新體系,“這讓我和我身后的科學家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如今,他主持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成為廣東省首批啟動建設的四家省實驗室之一。
和王院士不謀而合,到2021年下半年,已有近200位院士、40余位港澳科學家集聚廣東開展研發(fā),大灣區(qū)基礎研究和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顯著增強。
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冷泉生態(tài)系統(tǒng)、人類細胞譜系、鵬城云腦……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正加快建設。
“這里十幾年來的發(fā)展變化,讓人驚掉下巴!”幾年前從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畢業(yè)的香港青年洪逸曦,選擇了做一名內地公務員。這段時間,他一直泡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施工現場。下工地觀察、學習工程建設、輔助工程管理……一年多下來,小伙子曬得黝黑發(fā)亮,工程“小白”成了熟練“老手”。
在建設工地的機器轟鳴聲中,洪逸曦向記者歷數著針對港澳人士的各項政策和制度創(chuàng)新——港澳青創(chuàng)30條、港澳專業(yè)人才資格認可十項措施、“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共有產權住房試點……更令他興奮的是,自己正在從創(chuàng)新的受益者,變?yōu)閯?chuàng)新的參與者:“大灣區(qū)的未來不可估量!參與建設一個發(fā)展逐漸領跑世界的區(qū)域,跟我喜歡體驗新事物的性格,絕配!”
“領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fā)布的《2021年全球創(chuàng)新指數報告》顯示,在全球創(chuàng)新集群100強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創(chuàng)新集群”連續(xù)兩年居全球第二。
伶仃洋,不再伶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