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生鮮電商,如何跨過盈利這道坎
陽山水蜜桃一天銷出50多萬元,“陽光玫瑰”一斤40元仍供不應求……夏日炎炎,正值各類水果的豐收季,搭上電商快車的時令鮮果銷售分外火熱。
其實,農產品“云”銷售的火爆在年初就已初現端倪。記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全省農產品網絡銷售額304億元,同比增長13.4%,所銷農產品中,生鮮食品位居第一,水產、水果等時令農產品成倍增長。電商銷售早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大大小小的農業(yè)生產經營主體紛紛“觸網”售賣生鮮農產品,但其背后也不無隱憂。
越來越多的果實
從田頭躍上“云端”
最近,鹽城市大豐區(qū)恒北村黨委書記李曉霞和村民們每天都忙碌在田間地頭,摘果、挑選分裝、貼標、聯系運輸……恒北村7200多畝梨樹上掛滿的沉甸甸的果實從田頭躍上“云端”,直達千家萬戶。
今年,恒北村開通了“恒北文旅”官方抖音直播號,建立書記直播間,配套專業(yè)直播拍攝制作設備,組建專門拍攝制作銷售團隊,通過短視頻宣傳恒北梨產業(yè)、鄉(xiāng)村旅游和文化,并在抖音直播間銷售恒北蘇翠1號梨和翠冠梨?!拔覀兠刻煜挛?點到5點進行直播,直播間日流量在2000人左右,我記得我參加直播帶貨的宣傳視頻最高一場點擊量達到7.8萬。”李曉霞說。
網絡直播推廣火熱,恒北梨銷售火爆?!皟H每天從合作社發(fā)出的梨果,銷售額就在10000元以上?!崩顣韵颊f,“今年恒北梨不同品種銷售價每斤提高了1-2元,蘇翠1號、翠冠梨精品果銷售價格單果都在10元左右?!崩顣韵几嬖V記者,近幾年村里重視網絡電商發(fā)展,村集體帶頭示范組織各類網絡電商直播培訓,僅今年就已經舉辦7場培訓,“當前,村集體運營的有電商1家、抖音直播間1個,個體微商有210多家。”
從7月23日采摘至7月30日,常州市丹丹梨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已經賣出了20多萬斤梨。今年,丹丹梨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社長吳丹鳳聯合江蘇移動常州分公司、天寧公安等多家單位,依托移動5G網絡開展直播帶貨,走進田間梨園,和果農一起展示“丹丹梨”?!袄孀硬怀钯u,愁的反而是貨源?!眳堑P告訴記者,如今在常州已有1000多戶本地農戶與丹丹梨合作,丹丹梨也在轉變農戶們的種植習慣,“比如采用生物方法治蟲,全程統一施有機肥,統一管理,降低每棵樹的掛果量,采摘時間控制在7月底等。”
“油桃4號、中桃5號、中桃9號、中桃10號、蟠桃、黃金蜜、白如玉等……鮮桃盲盒,讓一盒鮮桃吃出一個夏天的味道?!边@是豐縣孫樓街道陳樓村第一書記胡新蘄給自己設計的直播臺詞。7月28日傍晚6點,他舉著黃桃,站在村里的電商運營室完成了自己的首場直播,4小時內共銷售60余單近500斤鮮桃。
這對于初創(chuàng)者來說已經是不錯的成績。胡新蘄告訴記者,陳樓村黨支部去年底注冊了縣里首家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承諾高于市場價、承諾當天結算的方式收購農民的水果,“希望能帶領村里3400多戶農戶搭上電商的快車,目前加入供貨的農戶已經有100多戶?!?/p>
越來越多農民正通過網絡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除了大型電商平臺,依托社交平臺形成的熟人經濟和社區(qū)團購、網紅帶貨、直播帶貨模式是農產品“上云”的主要方式。近年來江蘇生鮮類農產品電商銷售增長加快。今年4月底,由農業(yè)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等聯合發(fā)布的農產品電商銷售“Top10”省份中,江蘇位居第三。
特色生鮮農產品電商銷售量的提升,讓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yè)主動加入冷鏈運輸。在句容市丁莊村葡萄分揀中心,順豐小哥許明亮正在為農戶剛采摘下的葡萄進行分裝打包。一個個扎根農村的快遞網點,成為農村電商發(fā)展的有力推手。江蘇順豐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丁莊村里設立了多個收寄點,同時投入大量的營運車輛駐場攬收,確保及時快速地將果品從田間地頭發(fā)至消費者手中。
每個環(huán)節(jié)
都面臨利潤成本的平衡
盡管網上銷售一片繁榮,但對于大大小小的生鮮電商來說,售賣生鮮要盈利,比售賣一般農產品多了不少難點。包裝成本高、物流費用貴、價格上不去……近日曝出有生鮮電商“巨頭”因始終未能盈利而關閉了主營業(yè)務。
生鮮農產品普遍售價不高,但各電商平臺入駐費用不低,胡新蘄說,“比如抖音平臺管理費要每年4000元,微信平臺管理費在2000-5000元左右,且需要支付千分之六手續(xù)費,對于初創(chuàng)團隊來說實際壓力不小。”
當前,還沒有針對農產品電商物流運輸的獎補政策,較高的運費也或多或少影響了村民的銷售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正因為水果不耐儲存,物流運輸需要格外注意包裝、運輸方式、運輸時間等?!崩顣韵几嬖V記者,為了保證夏季梨果在運輸過程中不變質腐壞,需要包裝完整、防撞防壓并全程通過冷鏈物流進行運輸,“目前運輸成本是按斤計算。我們和某快遞公司經過了多番交流,最后每斤的運輸價格仍在10元以上,較線下銷售而言,附加成本較高。”李曉霞坦言。
“單果重量未達到承諾大小”“水蜜桃發(fā)霉長毛”……在食品類消費的投訴中,網購生鮮是重災區(qū),樹上沒有兩顆相同的果子,產品不能標準化,成為售后糾紛的一大隱患。
“農產品的商品化和標準化有多重要?拿我們銷售的黃桃、蘋果這些生鮮水果來說,如果達不到生產的標準化,在包裝、定價、運輸等后續(xù)環(huán)節(jié)都會產生各種問題?!苯K楚漢雄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楊紹金說。
從2015年起,楊紹金開始經營特色農產品品牌,并利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幫助家鄉(xiāng)沛縣的農戶打造區(qū)域性農產品品牌,經過七八年的時間,楊紹金的團隊已經成功孵化出了諸如水產品牌“陽小蟹”“漁耕物作”、精品桃品牌“桃之霸”等50多個農產品品牌,并幫助周邊其他農戶打造了“桃滋姐”“沙河印象”等品牌。他帶領打造的“蘇創(chuàng)優(yōu)青”品牌集群目前已成功實現年銷售額3000萬元以上,累計幫助農戶達300多戶。
盡管取得了不少成績,楊紹金和他的合作伙伴們依然面臨兩個主要困難,“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難以形成,以及下沉到鄉(xiāng)村的物流冷鏈運輸條件不完善。”楊紹金告訴記者,這段時間,他們銷量最好的黃桃,光運費就要占到總價的近一半?!耙幌潼S桃如果在本地零售,只要45元一箱,發(fā)到省外,就要賣到近80元,物流成本非常高,農戶得不到多少利潤,錢全被快遞企業(yè)賺了。”
為什么農民種出了美味的桃子,卻還是賺不到錢?究其原因,楊紹金實地調研后發(fā)現,當地農戶多采取分散化種植,沒有形成規(guī)?;謷?、加工、包裝等環(huán)節(jié)自然無法形成工廠化經營,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也就無從談起,導致生產成本降不下來?!叭绻苄纬纱笠?guī)模種植或組織農業(yè)合作社,面對物流快遞企業(yè)也就能有更多議價、談判的空間。比如大家熟悉的陽山水蜜桃和陽澄湖大閘蟹,就是江蘇農產品品牌化、產業(yè)化經營的成功典型。”楊紹金認為,以生鮮為代表的農產品必須走產業(yè)化、集群化的道路,才能打通上下游供應鏈,把自主權掌握在經營者手中。
打好品牌“傘”
造?!皞阆氯恕?/strong>
把生鮮等農產品推“上云”,農戶們可以更快觸達消費者,但要讓各經營主體真正得到實惠,農產品電商還只能說剛剛起步。
在南京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耿獻輝看來,當前我國農業(yè)生產格局,總體仍處于一種小規(guī)模分散生產的狀態(tài)。“農民個人談判能力相對較弱,他們在淘寶、抖音等網絡平臺開設網店的基礎設施投入成本相對較大?!?/p>
“即使開通了網絡銷售平臺,要讓消費者能在眾多的網絡店鋪中搜索、發(fā)現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惫I輝說,分散生產狀態(tài)下的小規(guī)模種植戶既要種植、又要經銷,個人和家庭的精力、能力畢竟有限。“網絡屬于開放平臺,平臺上商店眾多,想要吸引更多用戶購買,就需要商家通過競價、排名等手段吸引用戶購買、增強用戶黏性,而這些往往都需要經營者投入大量時間和營銷成本去進行經營、維護?!?/p>
耿獻輝注意到,在網絡直播平臺,有不少農民帶貨“主播”閱讀量、點贊數較高。依托主播、網紅進行直播帶貨,實際上更多是通過交流建立一種情感上的連接?!熬W紅、主播可能更具現場表現力,但是否真正了解產品,了解產品背后的文化、技術等,往往具有不確定性。用戶會抱著圖新鮮的態(tài)度觀看視頻,下單購買則較為慎重?!?/p>
“所以我們更建議由專業(yè)的人來做專業(yè)的事?!惫I輝表示,當前農業(yè)組織化程度逐漸提升,生產者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組織起來,通過農業(yè)合作社、家庭農場聯盟、協會等對某一種類的農產品進行有組織的集中銷售。“此外,當前京東、蘇果等農產品零售渠道紛紛在主產地建立自己的直采基地,符合商家條件的地區(qū)、村集體經過認證都可以加入他們的生產基地,進行一種契約式或訂單式生產,直供相關平臺進行銷售,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p>
固城湖螃蟹、陽山水蜜桃、盱眙龍蝦……打開網絡銷售平臺搜索相關數據,不難發(fā)現,與品牌掛鉤的農產品相比普通農產品,銷售數額和價格還是有較大差異的。
“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里面存在產、運、銷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哪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匹配都會產生制約作用?!蹦暇┴斀洿髮W營銷與物流管理學院副教授楊海龍說,環(huán)節(jié)中的關鍵點在于如何打造農產品品牌,尤其是特色農產品品牌。品牌會成為產業(yè)鏈的龍頭,帶動鏈條上的小農戶和供銷企業(yè)獲得發(fā)展。合作社或者地方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幫助梳理、挖掘、塑造地方農產品品牌的獨特價值,形成區(qū)域公用品牌,發(fā)揮“傘”效應,進而為“傘”下的小農戶“遮風避雨”,幫助他們更好地進入市場,實現盈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