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e6yuu"><td id="e6yuu"></td></center>
  • 
    
  • <menu id="e6yuu"></menu><ul id="e6yuu"></ul><rt id="e6yuu"><em id="e6yuu"></em></rt>
  • <rt id="e6yuu"><code id="e6yuu"></code></rt>
  •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丨王建新:絲綢之路考古為何需要東方視角?

    阿琳娜 發(fā)布時間:2023-05-17 08:4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西安5月15日電 題:絲綢之路考古為何需要東方視角?

      ——專訪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

      中新社記者 阿琳娜

      西北大學在絲綢之路考古方面有深厚積淀,深入中亞十余年,積極同中亞國家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跡修復工作。經過長期努力,最終確認了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遺存,取得了中國科學家在中亞考古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為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助力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

      絲綢之路考古為何既需西方視角,也需東方視角?國際合作對保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有何意義?近日,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兩千年后尋找大月氏的考古學遺存有何意義?已取得哪些成就?

      王建新:月氏是曾生活在中國境內的游牧民族,秦末漢初,月氏被匈奴打敗,月氏中的一支西遷,稱為大月氏。月氏也是見于歷史記載的第一支從中國遷往中亞的古代人群,對當地經濟、文化和后來的發(fā)展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共同對抗匈奴,命張騫出使西域。月氏西遷和張騫出使西域,都是絲綢之路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

      長期以來,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包括其分布地、特征等并沒有被確認,也沒有專門的考古學者對其進行研究。

      張騫出使西域兩千年后,西北大學考古團隊踏著其足跡,從中國境內到中亞,找尋古代月氏的考古文化遺存,探索古絲綢之路上的交流,意義重大。

      2019年在塔什干舉辦的“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開展。王建新 供圖

      絲綢之路的概念是西方學者在100多年前提出來的,自然帶著西方視角。而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流要道,對其研究不能缺乏東方視角。月氏人從東方遷入,以月氏人為對象來研究絲綢之路,東西方視角結合,對絲綢之路的認識才是全面的,復原的絲綢之路歷史才是真實的。

      2015年在調查比什卡帕遺址。王建新 供圖

      2000年左右,西大考古團隊啟動了尋找大月氏的考古工作,從甘肅的河西走廊到新疆的東天山地區(qū),基本確認以東天山地區(qū)為中心分布的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古代游牧文化遺存,是月氏人留下的。

      2009年西大考古團隊首次進入中亞地區(qū)考古,在中亞地區(qū)找到了古代月氏文化遺存,并證明其與東天山地區(qū)的文化遺存是同一群人留下的。

      2016年在塔吉克斯坦,中塔雙方考古學家在調查現場討論。王建新 供圖

      除具體學術問題外,在考古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上也有突破。歷史文獻記載認為,古代游牧民逐水草而居且居無定所,但考古發(fā)現證實,游牧中有定居是古今游牧人群普遍的生活方式,游牧聚落的存在也是普遍現象。

      冬季,普通牧民、貴族、上層統(tǒng)治者幾乎都定居,游牧聚落的遺址往往分布在山脈南側,有大量小型聚落,也有少量大中型聚落。夏季,普通牧民逐草而居,仍有部分人定居,他們多是貴族統(tǒng)治者,還有一部分老弱病殘婦孺等不適合游牧生活的人。我們首先在國際學術界提出游牧聚落考古研究的理論方法,目前理論方法和實踐均居國際領先水平。

      2018年春季在野外與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學家討論。王建新 供圖

      中新社記者:絲綢之路考古有何現實意義?給中亞帶來了什么?

      王建新: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流要道,從現有考古發(fā)現看,距今四五千年時,東西方的交流便已開始。絲綢貿易也比普遍認知的時間提前,中國和印度都有絲綢傳入中亞。例如,我們在烏茲別克斯坦發(fā)現了4000年前的蠶繭。通過考古工作,將對絲綢之路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中國的考古學理論方法最初是從歐洲引進,但在百年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中國考古學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式、技術手段等,這些還往往不被西方學術界所了解。

      比如本世紀以來,中國逐漸形成了大遺址保護理念。我們也將大遺址保護理念帶到中亞考古工作中。在中亞地區(qū),西方學術界普遍比較關注城址,往往“只挖城里不挖城外”,而我們的考古工作涉及城里城外、居住區(qū)和墓葬區(qū),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宗教等均要研究,這也填補了已有研究的空白。

      2019年謝爾哈拉卡特墓地發(fā)掘區(qū)。王建新 供圖

      2019年試掘謝爾哈拉卡特墓地M01。王建新 供圖

      同時,在多年考古中形成的“大范圍系統(tǒng)區(qū)域調查與小規(guī)??茖W精準發(fā)掘結合”的考古工作范式,對于尋找確認不同人群的考古學文化,了解他們的關系和特征等很有意義。

      無論游牧考古還是農業(yè)考古,中國學者在中亞的考古工作幾乎每年都有新的發(fā)現和突破,也得到了在中亞工作的各國考古學家的關注。

      2018年貝什肯特墓地發(fā)現的甕棺葬。王建新 供圖

      在大遺址保護理念下,考古過程中的保護意識和工作會貫穿始終,比如我們在中亞地區(qū)首先實施了遺址回填。此外,在中亞考古中我們也十分注重多學科多單位合作,合作對象包括國內外的考古機構、科研機構、院校等,大家在這個過程中交流合作,共同成長。

      2011年在薩帕利特佩遺址考察時進行討論。王建新 供圖

      中新社記者:未來在中亞考古的重點是什么?怎樣在中亞地區(qū)實現更深度的國際合作?

      王建新:目前,西北大學與中亞五國中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均有考古合作。未來除繼續(xù)拓展雙邊合作外,還計劃推動多邊合作,比如聯合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在費爾干納盆地開展多國考古合作。此外,今年還計劃與土庫曼斯坦進行考古合作,并已達成初步協議。

      西北大學已與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7所高校、科研機構簽署了共建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協議,聘請了來自9個國家的26位考古領域專家學者擔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今后將以中亞考古為重點,拓展西亞、南亞、北亞的考古合作,將研究重點放在探究古代不同人群與文化在遷徙、融合、交流中產生的影響。

      2014年中烏聯合考古隊調查拉巴特墓地。王建新 供圖

      拉巴特墓地出土的串飾。王建新 供圖

      在具體學術問題上,除研究月氏人、貴霜人,還將研究斯基泰人、塞人、吐火羅人等。此外,還將研究古代游牧人群和農業(yè)人群的關系、古代游牧經濟的起源等,這些都需要廣泛的國際合作。

      開展古絲綢之路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深入了解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有利于促進中國與相關國家相互了解和理解,推動實現民心相通。(完)

      受訪者簡介:

      王建新,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現任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長期從事東北亞考古、中亞考古、佛教考古、游牧聚落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國家大遺址保護專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0余項,主持編寫《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等多項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出版專著2部,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主持的東黑溝-石人子溝考古工作榮獲2007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99在线无码精品秘人口,久久精品一本视频,国产老熟女精品一区免费观看全集,99人在线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center id="e6yuu"><td id="e6yuu"></td></center>
  • 
    
  • <menu id="e6yuu"></menu><ul id="e6yuu"></ul><rt id="e6yuu"><em id="e6yuu"></em></rt>
  • <rt id="e6yuu"><code id="e6yuu"></cod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