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yè)學術期刊《自然-生態(tài)與演化》最新發(fā)表一篇演化研究論文指出,南極小須鯨或是將沖刺式捕食(lunge feeding)作為一種節(jié)能攝食策略的體積最小的動物。
該論文介紹,須鯨類使用名為沖刺式捕食的攝食策略,這需要它們疾速吞食大量含獵物的水,并通過它們的鯨須“篩”過濾。這種捕食技巧之所以高效,是因為這些動物的吞食量驚人:一頭80噸的藍鯨能吞下相當于其體重135%的水量。這一捕食策略還能用于小須鯨,而小須鯨是須鯨科(藍鯨也屬于該科)中體積最小的現生鯨魚。一頭成年小須鯨的平均體長為7.7米,而藍鯨的體長約21-24米。
論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美國斯坦福大學戴維·卡德(David Cade)和同事與合作者一起,利用非侵入式吸力標記觀測了西南極半島23頭南極小須鯨的日夜捕食情況。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由于沖刺性捕食對能量的消耗極大,對于體積小于某個最小值的動物來說,沖刺性捕食便不再是一種高效策略。
論文作者發(fā)現,小須鯨分配在日夜的捕食時間差不多,但它們的日間沖刺式捕食率只有夜間的25-40%。他們還指出,小須鯨日間捕食的潛水深度遠大于夜間捕食,體積更大的小須鯨比體積更小的小須鯨能在深處停留更長時間。該研究結果表明,體長不足5米(斷奶小須鯨的體長)的小須鯨無法利用這種捕食策略獲得足夠食物,這也讓小須鯨成為以磷蝦等浮游動物為高效沖刺性捕食對象的體積最小的動物。
論文作者總結指出,他們的研究結果對于理解所有濾食性鯨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提示隨著海洋條件變化促進深水區(qū)形成適合沖刺式捕食的大規(guī)模獵物群塊,高效的濾食性捕食和巨大的體型可能在過去500萬年里實現了協(xié)同演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