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敬文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在京舉行
中新網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 高凱)2023年3月18日至19日,“鐘敬文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暨鐘敬文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北京師范大學聯(lián)合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共同主辦,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民俗學會承辦,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lián)盟·文學專委會協(xié)辦。
來自日本、韓國、印度和美國的國際學者,以及來自北京、上海、山東、浙江等地3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了為期兩天的會議研討。
18日上午,開幕式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中國文聯(lián)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屹,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日本神奈川大學校長小熊誠,中國文聯(lián)黨組成員、主席團委員、書記處書記張雁彬,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康震,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潘魯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邱運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周云磊、院長王立軍,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以及劉魁立、陳子艾、程正民、段寶林、陶立璠等老一輩學者以及鐘敬文先生的長子鐘少華,出席了開幕式。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劉守華、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陳勤建、日本神奈川大學名譽教授佐野賢治先生、神奈川大學廣田律子教授、日本愛媛大學加藤千代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日籍專家高木立子博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名譽教授蘇獨玉女士、俄亥俄州立大學馬克·本德爾教授、印度尼赫魯大學墨普德教授,以及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研究官鄭然鶴博士和金鎬杰博士在線上參加了本次會議。
程建平在開幕式上高度評價了鐘敬文先生在我國民間文學、民俗學學科發(fā)展及體系建設中的卓越貢獻。鐘先生終其一生走在為民族民間文化“發(fā)采揚輝”的道路上,致力于中國民俗學學科人才培養(yǎng),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乃至當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研究和保護培育了骨干力量。
小熊誠回顧了自己與鐘敬文先生的學術交流經歷,高度贊譽鐘先生對中日民俗學學術交流、教育以及中日友好做出的貢獻。他希望兩校進一步加強合作,繼承和發(fā)揚鐘先生的學術思想,深化兩國民俗學的研究。
李屹指出,在當下通過闡釋與弘揚鐘先生的學術思想與精神理念,總結中國民間文藝的發(fā)展歷程,研討新時代民間文藝的發(fā)展命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與政治意義。
大會主旨發(fā)言環(huán)節(jié),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正民、劉鐵梁、董曉萍,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名譽教授蘇獨玉分別做了發(fā)言。劉魁立為聽眾展示了一位把挖掘弘揚民間文化的價值和內蘊、頌揚人民的文化創(chuàng)造才能作為一生的追求,矢志不渝,履踐著、體現(xiàn)著自我生命價值的“人民學者”,彰顯鐘老奮斗不息的生命力和可貴精神。
程正民回顧了鐘敬文先生建立中國民俗學科的學術過程,指出正是因為鐘先生學術研究中強烈的民族自信和學術自覺意識,才能在世界民俗學研究領域占有重要位置,為中國民俗學派樹立了一面文化自信和學術自覺的大旗。
劉鐵梁概括了鐘敬文先生晚年的理論核心,即現(xiàn)代民俗學對中國人認知和體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中國民俗學在改革開放時代如何參與中華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建設,以及如何建立具有主體性的中國民俗學派。這三個核心論題為后來的民俗學者們指明了必備的中華文明主體意識和文明互鑒的視野。
董曉萍指出,鐘敬文學說作為一種整體性的中國學問,由于其對中國現(xiàn)代社會文化改革的信念與實踐,以及面向世界一切優(yōu)秀文化的開放意識,使它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理念具有深刻的默契。
蘇獨玉當日對比了鐘敬文先生與美國學者理查德·多爾森的學術思想,認為兩位學者都注重民俗學科在本國的建設,同時又對其他國家的民俗學研究和國際交流保持開放,由此對中美兩國各自的民俗學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為期兩天的會議圍繞鐘敬文先生的學術思想,以“記憶中的先生”“學科定位”“學科視野”“學科建設”“學科史”等主題展開了深入的學術交流。與會專家深切緬懷了與鐘先生的師生情誼,從多角度探討了鐘先生的學術思想、實踐體系,其國際學術交流及其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成就等。結合民俗學在當代的發(fā)展,專家們對民俗學的當代性、中國民俗學派、恢復民間文學二級學科地位以及民俗學與非遺保護的關系等關切的焦點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對當代如何更好繼承和發(fā)展鐘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做了充分探討。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楊利慧教授、社會學院蕭放教授做會議學術總結,認為此次會議充分顯示出鐘敬文學術遺產的豐富性與現(xiàn)實性,今天,重溫鐘先生的思想,更深刻地體會到其厚重與前瞻性,它們依然是啟發(fā)當代民俗學前行的重要源泉。
鐘敬文先生生于1903年3月20日,是我國民間文學、民俗學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詩人、散文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被譽為“人民的學者”“中國民俗學之父”。(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摘要酒香飄2023亞太金融論壇 為金融創(chuàng)新發(fā)展貢獻“白酒智慧”
- 北京將實施鐵路沿線安全管理規(guī)定 “信用+執(zhí)法”遏制違法行為
- 江蘇盱眙:“龍蝦之都”縣委書記站臺為富民產業(yè)“吆喝”
- 中國作家協(xié)會將首次舉辦“作家活動周”活動
- 海南自貿港西部“新灣區(qū)”加快“港產城科”融合發(fā)展
- 福建三明建設“中國稻種基地” 多重優(yōu)勢促種業(yè)振興
- “潮州IP”亮相中國跨交會 助推潮州產業(yè)走向國際
- 川渝人社部門將共同實施“巴蜀工匠”共育行動
- 這地買車最高優(yōu)惠15萬,消費者會掏錢嗎?
- 中國銀行:劉連舸辭去董事長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