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變“演貝”讓誰臉紅
臺詞不過關、靠配音演員代為“開口”的演員,如今被戲稱為“演貝”。最近,越來越多“演貝”開始使用原聲出演,卻因臺詞講不好而引發(fā)吐槽。不少觀眾說,“他們一張嘴毀掉整部劇”;也有人質疑說,連臺詞都講不好,他們到底是不是合格演員。
最近,關于“演貝”的討論反映了觀眾的呼聲,人們不想再在屏幕上看見聲畫割裂的“臉替”,也不想打開一部劇聽見的總是那些熟悉的聲音。有網友戲稱,“我愛的是你的臉和另一個人的聲音”“觀眾嗑的糖都是配音老師在談戀愛”,令人啼笑皆非。
難道原聲臺詞是對演員的“超綱要求”嗎?實則不然。聲、臺、形、表是演員的四大基本功,“聲”排第一位,聲音、臺詞占了其中兩項,分別對應演員語調的拿捏和臺詞的精準、適配。按理說,演員在演戲前應該經過專業(yè)的訓練和長期的練習,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不少演員的基本功實在“拿不出手”。他們吐字不清、斷句不明,有的操著方言濃郁的普通話,有的甚至連臺詞都不背,直接念著12345上陣,讓人疑惑:現(xiàn)在的電視劇是不是“光看臉”就行了?
說都說不好,就更難演得好了。臺詞很多時候能幫助演員入戲,聲音是情緒的外化,很難一分為二,否則容易產生聲畫錯位的割裂感。演員梳理臺詞、理解臺詞、演繹臺詞的過程,其實就是和角色共情的過程。好的演員往往能把聲音和表演融為一體,讓觀眾堅信他就是劇中角色,所謂“劇拋型演員”,說的就是這些演什么像什么的演員,可謂“一人千面”。反觀那些臺詞飽受詬病的演員,大多演技也受到質疑:該抑揚頓挫時他們平鋪直敘,該悲痛欲絕時他們卻有氣無力,難怪觀眾說他們是“AI式演員”,是“千劇一面”。
很多人追捧“原汁原味”,其實,聲音和臺詞也能幫助演員展現(xiàn)個人特色和獨特魅力。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種完全一樣的音色,聲音與臺詞和演員的形體、表演共同構成觀眾心中的立體形象。朱亞文的低沉就像耳邊呢喃,詠梅的溫柔讓人如沐春風,海清的潑辣就像陣陣雨點,楊紫的俏皮讓人心生憐愛,賈玲的爽朗就像冬日暖陽……聲音和臺詞既是表演的基礎,也是演員獨一無二的仰仗。如果連口都開不了、聲都發(fā)不出,又怎能指望“聲入人心”呢?
所幸,留給“演貝”們繼續(xù)“閉口不言”的時間不多了。此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fā)布了《演員聘用合同示范文本(試行)》,其中提到演員如果無法完成配音工作,需要請專業(yè)配音演員的,需自掏腰包承擔所有費用。雖然沒有明令禁止,但傳遞出的信號和傾向不言自明。同時,中國電影金雞獎也把“演員本人配音”作為角逐表演類單項獎的要求。留給“演貝”們的“安全區(qū)”正在縮小,未來肯定有越來越多的“演貝”要學著“開口說話”。
希望那些仰仗配音演員的“演貝”能明白,要想來路越走越寬,就要苦練本事、補齊短板,否則在演繹角色時只會“有口難開”,少了幾分底氣。畢竟浮在角色表面,就別想讓角色走進觀眾心里;自己都不入戲,就只會讓觀眾一再出戲。劉曉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