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亟須社會資源支撐
作者:劉小紅(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兒童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范涌峰(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近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了家庭教育立德樹人與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根本任務和目標追求,明確了家長、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教育部將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列為年度重點工作。
我國自古有重家教、定家訓、樹家風的良好家庭教育傳統(tǒng)。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為中華民族家庭教育傳承下來了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近年來,國家相關政府部門和專業(yè)機構,采取了多項舉措,出臺一系列重要文件積極推動家庭教育的宣傳和指導工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成為社會共識,但“養(yǎng)育焦慮”“教而不當”等問題仍較為突出,優(yōu)質資源匱乏成為制約家庭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在“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矛盾集中指向家庭占有相關資源的不足——時間資源、信息資源和空間資源不足。
時間資源不足是指家長在與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游戲、共同閱讀,參與孩子期待的園、?;顒踊蚣o念日活動等方面的不飽和與不滿足狀態(tài)。筆者在2018—2019年間課題研究中涉及家長陪伴孩子時間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shù)城市家長認同“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的觀點,但幾乎所有家長都怕“自己還在上班,孩子放假了”。
信息資源不足是指養(yǎng)育者了解、占有的家庭教育平臺和資訊的優(yōu)質性、權威性和公益性不足。在政策引導下,各地以婦聯(lián)等部門牽頭,擴充了家長學校,推行了家庭教育大綱編制、家庭教育大講堂、百萬講座進社區(qū)等多種活動,在促進家長參與兒童教育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在教育資源供給、內容規(guī)劃、教養(yǎng)方式選擇、親子關系構建和樹立正確榜樣等諸多方面,絕大部分家長當前能夠為孩子提供的支持與真正實現(xiàn)“家庭教育為主體的全人教育系統(tǒng)”之間,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空間資源不足是指家庭和兒童在社區(qū)和生活區(qū)附近,免費的、開放的、與自然結合并有充分設備設施,兒童隨時隨地都可以方便、安全地玩耍和學習的空間較為缺乏。農(nóng)村和城市都存在家庭兒童教育空間資源匱乏的問題。農(nóng)村有較為廣闊的自然空間,但一成不變的環(huán)境讓兒童和家庭習以為常,不能衍生為教育功能的空間;極度缺乏博物、藝術、科技等場館資源,影響了農(nóng)村家庭兒童的認知發(fā)展速度和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農(nóng)村兒童對智能手機的依賴。近些年,“兒童友好城市”“兒童友好社區(qū)”在深圳、上海、成都等地試驗推行以來,城市家庭教育有較大改善,但在戶外家庭與兒童活動設施、室內富有教育性的功能性空間以及環(huán)境與空間的密度、方便性、公益性、管理與維護等方面,仍舊存在諸多問題。空間教育資源匱乏又帶來家庭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的問題,嚴重制約家庭教育的輸入質量和公平質量。
資源賦能,是新時代提升家庭教育質量的關鍵路徑。根據(jù)國際國內研究,在教育學范疇里,家長素質和家長時間投入(陪伴)是影響家庭教育質量的關鍵與直接因素,這也屬于家長可調控的因素,是教育決策與舉措的可為之處,可以通過資源賦能,使家庭獲取及時支持并能即時作用于家庭教育過程。
提升“兒童友好”社會共識,時間資源賦能家庭。讓父母承擔起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并非家庭努力或家長愿意即可達成,而是需要全社會把兒童發(fā)展和權益作為共同責任擔當,共同支持父母履行作為家長的義務。提升全社會“兒童友好”的共識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前提條件。兒童友好社會的關聯(lián)概念是兒童友好社區(qū)和兒童友好城市,由聯(lián)合國發(fā)起后,在瑞典、芬蘭、日本等國家獲得持續(xù)發(fā)展,在中國,深圳、上海與成都等城市也先后啟動了建設規(guī)劃并取得了不小成效。構建兒童友好社會的語境里,會給父母在生育假期、適齡兒童家庭父母工作安排、適齡兒童父母工作彈性和兒童相關節(jié)假日家有兒童職工的請假制度等方面,有專門規(guī)定和一定考量,以保障適齡兒童父母所需要的家庭時間。
完善家庭教育數(shù)據(jù)平臺,信息資源賦能父母。家庭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我國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基本精神和任務。據(jù)調查,年輕父母獲取育兒資訊的主要渠道是育兒客戶端、公眾號等虛擬渠道。主導家庭教育服務體系的機構應轉換工作思維,運用專業(yè)技術力量,設計符合時代特征的家庭教育服務云平臺。
推進兒童友好社區(qū)建設,空間資源賦能兒童。兒童友好社區(qū)內涵豐富,不僅要提供滿足兒童需要的文娛體育設施、教育空間,更要推動兒童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社會實踐,讓兒童生存環(huán)境更友好。因此,有必要在前述城市試驗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兒童友好社區(qū)建設,給家長提供更多有公益性、教育性的場館資源,滿足家長帶孩子走出門戶的多種選擇。建設有助于兒童智力發(fā)展、動作體能發(fā)展、伙伴交往的公園、廣場,擴建和優(yōu)化兒童視角和富有參與性、體驗感的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科技館、動物園等,通過豐富的空間資源賦能兒童,為家庭教育資源提供有力補充。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前教育發(fā)展的歷史階段與經(jīng)驗特征研究”[20XJC880005]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