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嘗生活原初的素樸與生動
作者:楊晶
讀完《泃河的波光》,感到很久沒有這么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了。柴福善的散文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了許多鮮明的藝術個性。
這是一部“大”散文。林語堂曾經(jīng)說散文的題材是自由的,宇宙之大,蒼蠅之微,都是散文家能夠攝取來的題材。以歷史文化為素材,“大”散文視野宏大,胸襟開闊,內(nèi)在的精神更加豐沛、浩蕩,思考的問題也更深沉,帶有一種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終極思考意味。在柴福善的創(chuàng)作中,“大”散文的品格與作家自身的創(chuàng)作個性很好地結(jié)合了起來,帶著我們在古跡、鄉(xiāng)村和邊塞漫步游走,以語言的珠玉,讓我們與他一起感受,一起思考,一起體悟。
同時,柴福善的作品,又絕非那種凌空虛蹈、浮華不實的散文,而是緊緊扎根于現(xiàn)實生活,落筆于人生關懷。他在作品中寫到了普通人的一些傳奇和帶有傳奇性的普通人,將人的生活中的“實在”一面與“傳奇”一面綜合起來,從而具備了奇異的美學張力。也可以說,在美學的寫實與寫意間,生活的普通與傳奇間,作者都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描摹與傳達。
散文相對來講是較難寫的一種文體。散文之難,一是沒有固定的章法,或者說,一切章法都可以納入散文體系以內(nèi),二是散文家需要直接來表達自己,和讀者對話,所以散文很少虛構,只能以“真”動人,包括題材的真實與情感的真誠。一個優(yōu)秀的散文家,需要更多真誠、高尚的情感,才能夠感動讀者。作者把中國農(nóng)村中的雞零狗碎以樸素的語言表達出來,看上去似乎沒有太講究章法,是用平鋪直敘的方法來寫,卻獲得了一種“大巧若拙”的效果,行云流水,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得不止。這種風格讓我們沉浸在作品之中,可以說有一種新鮮別致的體驗。
通過柴福善的文字,能夠品嘗到生活原初的樸素與生動,重新打量、重新認識我們的來路、我們的出發(fā)點,從而補救我們?nèi)找嫠槠男撵`,使之重新變得完整而充滿活力。我想,這也是文學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我們常說,熱愛文學,一部分是文學的本身,另一部分是熱愛文學寫作方式,這兩者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寫作是一種艱辛的勞動,這種艱辛體現(xiàn)在藝術生活本身之中。
柴福善的作品大概分為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寫游記,寫石林峽覽勝、平谷桃花源、京東大峽谷等,將自然景觀與文化內(nèi)涵混而為一,賦予大自然以人的精神。透過傳統(tǒng)文化的棱鏡,自然景觀也生出了文化的光輝。作者和它們進行了一種精神上的對話,并帶動我們也進行共同的思考,享受獨特的審美情趣。第二部分,有一些讀書筆記,記錄閱讀中外作家學者的心得,是一種真正的文史掌故。第三部分寫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的人物,有一種實在的淡泊和人性的向往。而這種淡泊中體現(xiàn)了一種對人性光輝的呈現(xiàn),比如《父親》《眼睛》等。散文之“志”,在于表達一種靈魂的深層體驗,這種體驗應該說有一種群體的精神共鳴在里面,喚醒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
列夫·托爾斯泰認為,藝術起源于傳達感情的需要,在他的《藝術論》中,他為藝術下的定義是:“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而別人受到感染,也體驗到這種感情。”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總是負載并傳達著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同時又能夠以優(yōu)秀的藝術語言將這種情感傳遞給讀者,引起讀者的精神共鳴。優(yōu)秀作品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
好的作品,讓人動容,能喚起我們對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認識。柴福善的散文,就是這樣的作品,既關注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關注了時代的風貌,有時代的風氣在里面,將不變的人情之美與變化的時代之風,統(tǒng)一在自己的篇章里。(楊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