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的冰”,名不虛傳
光明日報記者 王東 侯珂珂
2月5日,北京冬奧會賽事全面展開,首日進行的速度滑冰比賽女子3000米決賽,荷蘭選手斯豪滕打破了塵封20年的奧運會紀錄。
2月6日,速度滑冰男子5000米決賽,瑞典名將范德普爾以6分08秒84的成績奪金,并創(chuàng)造了新的奧運會紀錄;獲得銀牌的荷蘭名將魯斯特同樣打破了隊友克拉默在平昌冬奧會上創(chuàng)造的奧運會紀錄。
2月7日,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比賽,又一項新的紀錄產生,荷蘭隊35歲老將維斯特以1分53秒28的成績創(chuàng)造了新的奧運會紀錄。
2月8日,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決賽中,先是荷蘭選手克羅爾以1分43秒55創(chuàng)造了新的奧運會紀錄,接著荷蘭名將、平昌冬奧會冠軍內斯又滑出了1分43秒21,再次打破紀錄并奪冠。
當比賽結束后,內斯掩飾不住對“冰絲帶”的喜愛之情:“這塊冰面太讓人驚喜了,我非常非常喜歡。我們所有人都能在這里做到最好!”
一項項新的奧運會紀錄在“冰絲帶”誕生,除了參賽選手們的出色發(fā)揮外,也再一次驗證了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所追求的“最快的冰”名不虛傳。
國家速滑館,人們親切地將其稱為“冰絲帶”,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唯一新建的大型永久性室內場館,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項目所設14個小項的全部比賽都在這里進行。
致力于打造“最快的冰”,為各國選手提供更好展現(xiàn)自己的舞臺,是國家速滑館所有設計者、施工者和場館運行團隊的追求目標,其背后更是技術的支持和無數人的努力。
“冰絲帶”里冰面面積近1.2萬平方米。每天下午記者走進國家速滑館,總有一種在藝術宮殿里觀看體育賽事的感覺。
國家速滑館負責人武曉南常用“精耕細作、拔地而起、編織天幕、絲帶飛舞,最快的冰和智慧的館”來形容“冰絲帶”。他向記者介紹:“當初我們經過連續(xù)48小時的不間斷施工,終于制作出一塊厚17厘米的完整混凝土地面,這一工程的亮點在于,我們將整塊地面水平高差控制在4毫米左右,意味著放一個小鋼球在地面上,它基本不會滾動?!?/p>
“冰絲帶”的冰面采用了先進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這項技術不僅環(huán)保,還能讓整個冰面溫差控制在0.5攝氏度。在速度滑冰場地,溫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勻,冰面就越平整,通俗來說就越“絲滑”。這樣的冰面更利于選手滑行,對不同區(qū)域的軟硬度感受保持一致,速度不會受到冰面的影響。
僅有平整的場地和先進的技術當然還不夠,制冰的過程也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冰絲帶”的制冰過程經歷了底板清潔、底冰澆筑、噴漆畫線、分層多次澆冰、冰眼敷設等多道工序。
建設過程中,還應用了激光測量技術,使冰面的平整度偏差盡量縮小。如此一來,一塊光滑平整的冰場得以出現(xiàn)在大家的眼前。
如何維護好這塊“最快的冰”,更是一門學問。自北京冬奧會開賽以來,在訓練休息或者比賽間隙期間,工作人員會按賽程規(guī)則維護冰面,制冰師還需要不停地檢測冰的厚度,對應地去修復冰場的平整度,受損嚴重的,可能需要化了重新凍。這樣的程序保證了選手們能夠在冰況良好的場地滑行。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在比賽過程中,每當比賽間隙,3輛澆冰車便駛上冰面,細致地對冰面進行修復,以保證后面出場的運動員能在同樣優(yōu)質的冰面上進行比賽。
考慮到賽后場館利用,滿足群眾參與不同冰上運動的需求,“冰絲帶”1.2萬平方米的冰面采用分區(qū)制冷方式,做到對每一塊冰面實現(xiàn)單獨控溫,使整個場館實現(xiàn)“同時運行、不同使用”。同時,館內還通過對氣流組織進行精心排布,讓觀眾席和冰面的溫度、濕度分區(qū),使觀眾可以在舒適環(huán)境中享受比賽。這一點,在記者近日的采訪中也得到驗證。
記者還親身體驗到,“冰絲帶”更是一座“智慧的館”,其中當然少不了大量高科技元素。在大數據和物聯(lián)網的支持下,“冰絲帶”引入了BIM運維系統(tǒng)和一體化定位導航系統(tǒng)。擁有了“智慧大腦”的場館,無論是運動員,還是媒體、觀眾,進入場館后,都可以通過手機提供定位導航服務,匹配出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徑。此外,機器人問路、無人售賣車以及虛擬冰雪運動等多種新科技成果都完美地呈現(xiàn)給每一個人,為來賓提供更方便快捷的觀賽體驗。
“冰絲帶”的美妙還不止于此,它的外方總設計師和聯(lián)席項目總監(jiān)安德魯·詹姆斯無比自豪地說:“能擔任奧運場館的總設計師是莫大的榮譽!”他說:“這座‘冰絲帶’將是中國記憶與場館設計的有機結合。它的設計靈感大部分源自老北京的傳統(tǒng)冰上項目——快速旋轉的‘冰陀螺’。而‘絲帶’這一靈感,則是來自一位建筑設計師致力于研究和保護的敦煌石窟?!勇荨汀z帶’旋轉、舞動的概念,構成了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設計方案的最終形式,也呈現(xiàn)出速滑比賽進行時的速度感和炫動感。”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0日 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